第754章 成效初显局势稳

对讲机里的声音还未散尽,陆轩已站起身,手指划过平板屏幕,菲律宾能源部那份草案的电子版在会议室投影上全屏展开。所有人沉默地看着“技术转移计划”五个字被红框圈出,像一道不可回避的关卡横在面前。

“审批卡在这里,我们所有进度都会被拖住。”孙明翻动财务模型,眉头紧锁,“若要建立本地培训体系、派驻技术导师,初期投入至少增加两成。现金流能撑,但弹性几乎归零。”

张涛盯着条款,忽然开口:“他们要的不是技术,是控制权。可如果我们把‘技术转移’变成‘能力共建’呢?不说是输出,而是合作孵化——让当地人主导,我们提供标准、设备和指导。”

陆轩目光一动,看向墙角那本摊开的《标准化手册》。阳光斜照,封面上的烫金字体泛着沉稳的光。

“那就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标准不是封锁,是共享。”他声音不高,却字字落地,“不是我们被迫交出技术,而是我们主动搭建平台。谁愿意学,我们就教;谁肯干,我们就带。这不是妥协,是扩张。”

会议迅速转向执行。张涛牵头起草技术合作框架,将培训课程、认证体系、本地工程师晋升路径全部纳入方案。赵宇同步联系当地工程协会,提议联合举办“东南亚新能源人才培育计划”,首批名额定向开放给项目周边社区青年。

“让媒体知道我们在做什么。”陆轩下令,“不是发通稿,是让那些被选中的工人站出来,讲他们怎么从零开始学会操作智能焊接机,怎么拿到国际认证。真实的声音,比一万句宣传都响。”

李刚补充:“宣传越猛,对手越可能动手。我已安排胡军带人轮巡外围,所有物料运输、设备交接全程录像。谁想搞小动作,先问拳头答不答应。”

马亮则带回新情报:黑石能源近期在社交平台密集投放广告,主打“零技术壁垒交付”,暗示外资项目应彻底本地化,暗指樊星阁“藏私”。更隐秘的是,他们正与当地一个小型施工联盟接触,疑似试图组建排外联盟。

“想用舆论压我们低头?”陆轩冷笑,“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开放。”

三天后,B区技术说明会如期举行。徐静带着摄制组进入现场。镜头扫过整齐列队的中外工人,记录下一名菲律宾青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首根钢梁对接的全过程。当他摘下头盔,汗水浸透鬓角,却笑着说出“这是我第一次主导关键节点作业”时,现场响起掌声。

网络同步直播观看量突破百万。评论区迅速刷屏:“原来中国团队真在教技术”“比嘴上说本地化强多了”“这才是负责任的投资”。

陆轩站在观察台,看着大屏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品牌搜索指数较上周上涨210%,合作咨询量翻倍,三家原本观望的本地供应商主动提出延长账期支持。

“他们开始信了。”张涛递来最新报告,“不仅信我们的能力,也开始信我们的诚意。”

陆轩点头,目光却未放松。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当晚,马亮送来一份加急分析:菲律宾草案虽尚未正式实施,但已有地方官员私下透露,审批将优先考虑“已建立本地技术团队”的项目。而另一则消息显示,黑石能源试图通过第三方机构提交一份“伪合作方案”,内容空洞,仅以雇佣本地劳工为噱头。

“他们想走捷径。”陆轩冷笑,“但我们走的是正道。”

他当即下令:加速推进首批二十名本地技术骨干的认证流程,提前释放培训成果。同时,授权林娜对外发布《樊星阁东南亚技术赋能白皮书》,公开所有培训模块、考核标准与成长路径。

“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开放,什么叫假表演。”

一周内,三场巡回说明会在不同城市落地。每一场都有本地工程师登台讲述成长经历,有学生家长讲述孩子就业后的家庭变化。舆论风向悄然逆转。多家当地媒体开始以“外来者,却做着本土的事”为题进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