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悬在日程表上方,墨迹未干的“等”字像一道休止符,压住了所有躁动的声响。陆轩放下笔,手指在桌沿轻轻一叩,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整间办公室:“通知核心层,十分钟后开会。”
林娜接过日程表,转身离去。走廊灯光落在她背影上,脚步没有半分迟疑。陆轩起身,走向档案柜。柜门未开,他只是盯着那本《合作稳定性白皮书》的轮廓,仿佛能透过金属看见里面封存的判断与底线。三秒后,他转身,步伐沉稳地走向会议室。
会议室内,孙明、张涛、赵宇已就位。李刚靠墙站着,眉头微锁,显然还在消化昨夜的决定。胡军没来——他的战场在前线,而此刻的主战场,是这张会议桌。
陆轩落座,目光扫过众人:“等,不是停。是让对方以为我们在犹豫,而我们已在布阵。”他抬手,按下投影键,《Project Anchor》的标题浮现,红色预警标识赫然在目。“孙明,把风险数据解密,同步给技术组。从今天起,我们不靠感觉推进,靠问题倒推。”
孙明点头,手指在平板上轻划,权限解锁指令发出。赵宇立刻接话:“接口问题已经浮现。德方提供的首批文档,协议标准与我们系统存在结构性错位,数据兼容率不足六成。若强行接入,后期调试成本将呈指数级上升。”
张涛皱眉:“他们明知我们的架构,为何还给这种文档?”
“不是不知。”赵宇声音冷静,“是试探。看我们是低头适配,还是强硬回击。”
会议室短暂沉默。李刚开口:“那就打回去。谁怕谁?”
“打,当然要打。”陆轩声音不高,却如铁铸,“但不是用拳头,是用规则。赵宇,你提个方案。”
赵宇翻开笔记本:“成立‘资源适配专项组’,抽调我方五名核心工程师,与德方三人对接小组组成联合专班。每日双语同步进展,每周提交兼容性评估简报。进度透明,责任到人。”
“我来协调。”张涛举手,“技术语言容易偏差,我建议用‘双轨记录法’——我们记问题,他们记解释,每周对账一次,避免信息被稀释或曲解。”
陆轩看着他,片刻后点头:“批准。林娜负责后勤支持,所有会议记录、文档归档必须当日完成,不得延误。”
“还有。”赵宇补充,“他们在加密协议上用的是旧版本,三年前有过漏洞记录。虽然后来修补,但底层逻辑仍有风险。我建议,所有数据交互先走模拟环境,不碰主系统。”
陆轩目光一凝:“你确认是那个版本?”
“编号已记下,正在比对。”
陆轩没再追问,只道:“马亮那边,让他盯紧德方实验室的动向。任何异常,即时上报。”
命令下达,团队迅速分头行动。赵宇直奔技术中心,召集工程师开会。张涛则联系德方代表,敲定首次专班会议时间。孙明继续完善财务模型,将技术适配可能带来的隐性成本纳入预警体系。
两小时后,专项组首次会议在技术中心召开。中方五人,德方三人,围坐一桌。翻译在侧,气氛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涌动。
张涛主持开场,语气平和:“我们尊重贵方的技术体系,但也希望贵方理解我们的架构逻辑。本次对接,目标是兼容,不是单方面改造。”
德方技术代表点头,语气温和:“我们同样希望高效推进。但标准是国际通用的,适应是必要的。”
“标准是工具,不是枷锁。”张涛翻开记录本,“比如你们要求的数据格式转换,会增加我们37%的运算负载。这不是效率,是负担。我们愿意优化,但不能以牺牲系统稳定性为代价。”
对方沉默片刻,改口:“我们可以提供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