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了。”他说。
张涛深吸一口气,启动AI调度模块的完整功能链。这一次,不再分时隔离,不再规避高峰,不再牺牲效率。全系统加载,数据流全开,模拟七十二小时连续高负载运行。
监控曲线平稳上升。
第一小时,无异常。
第三小时,响应延迟稳定。
第六小时,协议栈无溢出,调度进程无跳转。
张涛盯着日志回放,发现AI预加载机制虽已避开重验冲突,但仍存在微小的资源抢占现象——每当预测窗口与验证周期接近时,系统会短暂提高线程优先级,造成毫秒级抖动。
他站起身,走到另一台终端前,调出历史代码库。
“问题不在新架构。”他说,“在旧逻辑残留。”
他翻出三年前初版调度算法的底层脚本,找到一段已被标记为“废弃”的预测线程控制代码。这段代码本应被清除,却因兼容性考虑被保留,成为潜伏的隐患。
张涛没有犹豫,直接删除冗余线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重写资源分配策略,将调度验证周期从动态调整改为固定节拍,每整点五分执行一次,与AI运行时段彻底错开。新的逻辑不再依赖预测,而是建立在绝对同步的基础上。
“这次,是根除。”他说。
代码上传,系统重启。
黄杰和赵宇再次进入机房,逐台确认新固件加载状态。胡军守在主控台旁,手始终没离开物理断电开关。林娜将“服务器时基校准完成”更新至进度表,标注红色对勾。
上午九点整,陆轩拿起桌上的相框,放进“稳如地基”四个字。红框黑字,棱角分明。他把它放在指挥台中央,正对主屏幕。
“开始七十二小时压力测试。”他说。
系统全速运行。数据流如江河奔涌,调度指令密集下达,AI模块自主决策,协议段无缝拼接。监控曲线平滑延伸,无锯齿,无抖动,无任何异常波动。
第十小时,测试仍在继续。
第十五小时,所有节点保持同步。
第二十小时,张涛靠在椅背上闭眼休息,手指还在无意识敲击桌面,模拟代码结构。
黄杰坐在角落,翻看记录本。他看到自己写的那句“风扇停转前,CPU占用率突增至97%——非正常负载”,忽然意识到,那天的异常,或许正是敌对势力在试探系统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