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推向市场引关注

消息一出,订单如潮水般涌来。孙明坐在财务室,看着实时报表,眉头从紧锁转为微松:“首日订单量达到预期三倍,现金流压力可缓解四周。”他抬头看向陆轩,“但运维人力吃紧,尤其是独居老人家庭的安装请求,占了四成。”

陆轩站在窗前,望着楼下陆续出发的运维车辆。胡军正带着一队人检查装备,有人主动请缨去最远的社区。“让他们去。”陆轩说,“谁愿意去老人家里,就派谁去。这不是任务,是信任。”

当天夜里,徐静的报道《让设备学会看家》在本地新闻平台首页发布。文章以城西老人事件为引,讲述一台机器背后的服务网络如何织成一张安全网。她写道:“它不喧哗,不炫耀,只是默默记住每一个翻身的节奏,每一次睁眼的迟疑。当科技不再追求‘最聪明’,而是学会‘最懂你’,它才真正走进了家。”

文章末尾,她引用了陆轩在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我们不做最聪明的机器,做最懂人的伙伴。”

这句话被迅速转载,登上热搜。有评论说:“原来智能不是让人更懒,而是让孤独有人管。”也有质疑声:“高价卖情怀,能走多远?”

陆轩没有回应。他坐在办公室,桌上放着一封未署名的信。信封里是一张手绘图,线条粗糙却清晰——那是“听风”的原型机结构图,角落写着一行小字:“你们做到了我十年前想做的事。”

他盯着那行字良久,轻轻将图纸收进抽屉。

第二天清晨,张涛在用户反馈系统中看到一条新留言。用户名为“守夜人”,内容只有短短一句:“它昨晚没响,但我爸睡得很安稳——因为知道有人在管。”

张涛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指,闭了闭眼。

宁平研发室的灯光依旧亮着。A组工程师正在调试新一批设备的固件版本,B组则在优化边缘计算响应速度。张涛走过去,指着其中一台机器:“把扩展槽的电源协议再校准一次,未来要接的不只是传感器。”

工程师点头记录。

与此同时,孙明召集财务团队,重新核算资金流向。抵押城西三号物业的流程已启动,服务回款调拨方案也提交审批。他翻到报表最后一页,发现一个异常数据——大量订单的收货地址集中在几个老龄化率超25%的城市。

“这不是偶然。”他对助理说,“把这些区域标出来,优先安排服务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