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创新提升见成效

最后一段,笔迹沉稳。

“第三阶段,定义规则。我们不再回应谁,我们自己出题。别人学我们怎么活下来,我们已经在想怎么赢下去。”

白板上三个阶段清晰排列,最后一段被重重圈出。

“现在,我们站在这儿。”陆轩指了指第三阶段,“不是靠运气,不是靠硬扛,是靠创新。不是为了应对谁,是为了甩开所有人。”

指挥棚内安静下来。赵宇低头看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技术参数和优化建议。林娜的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她在想下一阶段如何扩大业主参与权限。张涛翻着预算表,眉头依旧,但笔尖已经开始勾画资源调配方案。

李刚走到桌前,拿起一份新流程手册翻了翻,忽然问:“扩大试点,要多少人?”

“每个项目组抽调两名骨干,组成双轨推进组。”陆轩说,“赵宇牵头技术线,林娜负责管理线,张涛协调资源,李刚负责一线落地。马亮继续盯外部动向,但任务升级——不只是看他们在做什么,要看他们下一步会做什么。”

“系统能预测?”马亮问。

“不能。”陆轩摇头,“但人能。数据多了,模式就出来了。他们每次出手前都有征兆,只是以前我们顾不上看。现在,我们要看得比他们想得还远。”

赵宇抬起头:“技术线这边,下一步是接入施工机械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每台设备的使用频率、故障周期、能耗曲线,全部建模。AI可以预判什么时候该保养,什么时候该更换,甚至能推荐最优作业组合。”

“能做到?”张涛问。

“已经跑通模型。”赵宇说,“实测误差小于百分之三。”

林娜接话:“管理线这边,我建议把业主委员会的否决权写入合同条款。不是临时机制,是制度保障。材料变更、工期调整、工艺替换,必须经委员会投票通过。”

“法律风险?”张涛皱眉。

“风险可控。”林娜说,“我们提供完整溯源链和成本分析,业主不是乱否,是基于数据决策。反而能减少后期纠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