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后,战术推演室的门被推开。五名技术骨干依次进入,手里都拿着加密存储设备。赵宇站在门口逐一核对身份码,确认无误后关闭了外联通道。
陆轩坐在主控台前,屏幕左侧滚动着三个月来的系统日志摘要。他没抬头,只说了一句:“把数据接进来。”
测试记录开始同步。大屏上分出三列:故障类型、触发频率、修复耗时。一条红色曲线在“权限验证超时”项上反复跳动,连续七次出现在终验阶段。
“这就是他们能卡住别人的地方。”陆轩点开最近一次仰光项目的复盘文件,“系统上线第三周,用户并发量刚过阈值,认证服务就开始延迟。对方拖了十一天才给答复,理由是‘第三方组件兼容性存疑’。”
赵宇走到投影前:“我们之前以为是网络配置问题,后来发现,是底层鉴权模块在高负载下会丢包。虽然每次只差毫秒级响应,但累计到审批节点,就会被判为‘服务不稳定’。”
会议室里没人说话。
陆轩调出另一组数据:“泰恒联所有项目,验收标准里都没有明确的响应时间定义。但他们提交的运维报告,平均故障恢复时间从不超过四小时。”
孙明翻着手里的财务模型:“如果我们按这个标准做冗余备份,单个城市节点的成本要提高百分之三十七。”
“那我们就做到比四小时更短。”陆轩站起身,“不是优化一两个模块,是整个链路重跑一遍。从请求接入到结果返回,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容灾方案。”
林娜打开法务侧录文档:“我已经和当地合规团队沟通过。只要我们在合同附件中写明SLA等级,并提供可验证的日志记录,政府就有权依据协议追究服务商责任。”
“那就把目标定死。”陆轩走向白板,在“研发加固”下方写下:
**系统可用性 99.99%**
**故障响应 ≤48分钟**
**数据一致性误差 <0.001%**
他放下笔:“这不是对外承诺,是内部铁律。做不到,就别谈终验。”
赵宇召集技术组围到副屏前。代码树展开,共三百二十七个核心模块。他划出十六个关键路径,全部标红。“这十六个必须双人复核,每行注释都要标明修改人和测试场景。外部审计团队明天进场,我们要先自己找出漏洞。”
一名工程师开口:“新功能暂停,客户那边怎么交代?”
“告诉他们,升级是为了保障长期运行。”陆轩答得干脆,“现在不是拼功能多,是拼谁不出错。”
孙明补充:“我已经调整预算,研发攻坚期额外拨付两轮应急资金。所有非必要支出冻结,包括原计划的海外推广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