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打?”
“三件事同时推进。”陆轩走到白板前写下三点,“第一,技术迭代,加装可视化追踪;第二,服务流程全透明,客户随时可查;第三,品牌信息重构,把履约记录变成传播内容。”
张涛看着白板。“意思是,把我们做过的事,变成别人抄不了的东西?”
“对。”陆轩圈住“履约”两个字,“他们能抄产品,能抄话术,但抄不了过去七十二小时里的三十一次真实响应。更抄不了接下来每一天的记录。”
林娜提出疑问:“客户愿意花时间看这些吗?”
“不需要所有人看。”陆轩回答,“只要一部分人开始关注,就会带动其他人。就像有人开始查食品配料表,慢慢大家都开始看。”
“那我们要重点推哪些信息?”
“最简单的。”陆轩说,“几点几分接到报警,几点几分出发,几点几分到场。换了什么零件,用了多少时间。全部列出来。”
“还要加上对比。”张涛补充,“比如同样是主板故障,我们的技术人员十分钟判断问题,他们的视频里显示等了一个半小时才联系厂家。”
“可以。”陆轩同意,“但不说谁好谁坏。只放事实。”
孙明计算了一下。“如果每台设备都加直播功能,物料成本会上升百分之八。人工培训也要额外投入。”
“这部分费用单独列支。”陆轩说,“不用摊进售价。就叫‘透明服务基金’,客户签合同时能看到这笔钱的用途。”
“万一有人觉得是变相涨价?”
“那就让他们去看竞品合同。”陆轩说,“看看哪家写了‘技术人员必须佩戴记录仪’,哪家承诺‘更换零件全程录像’。”
会议继续进行。张涛列出技术攻坚时间表:三天内完成追踪模块测试,五天上线直播接口,七天实现全流程数据对接。
林娜负责整理对外输出材料。她准备制作一套“服务轨迹卡”,每个签约客户都会收到一张动态二维码,扫码后能看到自己厂区设备的所有服务历史。
孙明调整预算结构。他把原定用于广告投放的资金抽出四成,转投系统升级和客户服务保障。新的资金流向将在下次董事会上说明。
小主,
陆轩打开研发提案审批页面。第一项是加装双频通信模块,确保偏远厂区也能稳定传输画面。他点击通过。
第二项是开发客户端小程序,集成报警提醒、服务直播、历史记录查询三项功能。他也批准了。
第三项是建立服务商信用档案。每个合作站点的响应速度、客户评分、违规记录都将公开。他停顿了一下,在备注栏写下:必须包含处罚案例,不能只报喜。
张涛看完更新后的计划书。“我们现在做的,其实是在把服务变成产品的一部分。”
“本来就是。”陆轩说,“客户买的不是一台机器,是安心。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这份安心看得见。”
林娜传来初步设计稿。新的合同封面下方印着一行小字:“本合同项下所有服务过程可追溯、可验证、可回放。”
孙明看了眼财务模型。“按这个节奏走,第十六天会出现资金缺口。比之前预估提前两天。”
“我知道。”陆轩说,“但这是必须走的路。宁可慢一点,也不能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