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石师傅的“土办法”

“王指挥,阿廖莎专家,六十吨的履带吊,咱们没有。但咱有二十吨的倒链,有四个。还有枕木,有撬杠,有这么多弟兄。”

他指了指地上的草图:“这个基础,四十五吨,直接吊不行。但咱们可以不用吊。用它自己的重量,让它自己‘走’下去。”

“自己走下去?”王指挥瞪大了眼睛,阿廖莎也一脸不可思议。

“对。”石师傅用力一点头,开始详细解释他的方案,“用撬杠和千斤顶,先把基础一头稍微撬起,塞进滚木。然后,在基坑另一头,打牢锚点,挂上四个二十吨的倒链,钩住基础的另一头。一边用倒链慢慢拉,一边在后面不断抽换滚木,调整方向。就像……蚂蚁啃骨头,一点一点,把它挪到基坑边,再慢慢顺着斜坡放下去。下去之后,再用倒链和千斤顶微调位置。”

他边说边在地上比划着力的方向:“四个倒链,理论上能承受八十吨拉力,咱们只用它拉,不起吊,分担下来,每个受力远不到二十吨,安全。关键是锚点要绝对牢固,拉力要均匀,动作要慢,要稳。枕木垛要打结实,随时准备支撑。”

这个方案,完全跳出了常规起重作业的思维,是一个基于丰富实践经验、充分利用现场有限条件、将大型整体吊装分解为多次可控小型操作的——“土办法”。

现场一片寂静。工人们听得似懂非懂,但觉得好像有门。王指挥摸着下巴上的胡茬,眼神闪烁,显然被这个大胆又看似可行的方案打动了,这符合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理念。

但阿廖莎立刻提出了质疑,语气激烈:“No! 这太冒险!力的计算是理论上的!实际操作中,拉力不可能完全均匀!基础重心偏移怎么办?锚点松动怎么办?滚木卡住怎么办?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失控!这是拿工人的安全开玩笑!”他坚持认为必须使用标准化的起重设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石师傅并没有被专家的质疑吓倒,他迎向阿廖莎的目光,语气依旧平静,却异常坚定:“阿廖莎专家,您说的风险,都存在。但咱不是瞎干。”

他指着自己的草图:“重心,我估算了。锚点,可以用挖坑埋重型钢轨或者混凝土块来解决,深度和强度我可以算。拉力均匀,可以派人专门看着每个倒链的刻度,统一指挥。滚木排密实,就不会卡。咱们老工人,干这个有经验。”他顿了顿,补充道,“比起用那台老吊车硬来,或者干等着,这个法子,风险可控。”

他看向王指挥,又看看林瀚章:“林技术员懂理论,可以帮着算算力,看看方案有没有大毛病。现场指挥,需要个人协调,确保步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