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代号“争气钢”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强调困难的时间。国家需要,就必须顶上。

从会议室出来,林瀚章和石师傅手里拿着那薄薄的几页“参考资料”,感觉却重逾千斤。两人沉默地走回技术科,立刻叫来了年轻却细心严谨的冯技术员。

攻关小组第一时间成立,战斗在极度保密的状态下打响了。

最大的难题,正如预料,出在“本土化”上。苏联配方中几种关键合金元素的含量范围,是基于苏联铁矿低磷低硫的特性以及他们特定的铁合金添加剂计算的。而本厂使用的国产矿石和添加剂,成分有微妙差异,直接套用苏方参数,冶炼出的钢水不是气泡过多,就是成分偏析严重,性能远达不到要求。

小小的试验炼钢炉成了主战场。林瀚章、石师傅、冯技术员和几名精选出的炼钢工、化验员,几乎吃住都在车间旁临时隔出的“攻关指挥部”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次次计算,调整配方比例。

一次次投料,冶炼。

一次次取样,急送化验室。

一次次等待那决定命运的分析结果。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车间的角落里,专门划出了一块区域堆放试验失败的钢锭。那些灰暗、布满气孔或裂纹的金属疙瘩,如同耻辱碑,越堆越高,刺痛着每一个攻关组成员的眼睛和内心。

炼钢工老李,一个跟钢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汉子,在一次出炉又看到不合格的钢水后,气得差点把钢钎摔在地上,蹲在墙角,抱着头:“娘的!这洋方子咋就这么难伺候!咱这炉子、这矿石,它不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