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家那排平房,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每家每户门口都用砖头垒着个小灶台,上面坐着一口铁锅,这就是所谓的“公共厨房”。此时,这里正是整个家属区最热闹、信息流通最快的地方。
“哎呦,可回来了!这火都快灭了!”隔壁的李大姐嗓门洪亮,正手忙脚乱地往炉膛里添煤核,“俺家那口子又打电话回来说加班,不回来吃了!这天天加班,也不知道那奖金能不能多发几毛!”
对面屋的赵婶一边翻炒着锅里的白菜一边接话:“知足吧!能按时发工资就谢天谢地了!俺听说三车间这个月任务没完成,奖金悬啦!俺家那个愁得呀,饭都吃不下。”
“可不是嘛!现在厂里那大红榜,看得人心里突突跳!完不成任务,丢人不说,真是实打实地少钱啊!”另一个正在淘米的嫂子插嘴道。
周文瑾把林卫东安置在屋里看小人书,自己也赶紧系上围裙,拿出粮本和副食本,取出定量的玉米面、一小棵白菜、几个土豆和一小块冻豆腐。她熟练地生火、和面、准备炖菜。玉米面里掺了点豆面,这样贴出来的饼子能稍微暄软些。
沈怡如也端着个洗菜盆过来了,她家就在斜对面。“文瑾姐,今天累坏了吧?我下午听说你们又抢救了个急症?”
“嗯,一个老师傅高血压晕倒了。”周文瑾简略地说,手上动作不停,“你们那边呢?夜校下次课准备讲什么?”
“正想跟你商量呢,”沈怡如凑近了些,压低声音,“上次讲完烫伤,好几个家属来问孩子吃东西卡住了怎么办。我想下次重点讲讲海姆立克急救法…就是那个从背后抱住挤压的办法…”
“这个好!实用!”周文瑾点头,“就是演示起来得找个人体模型…”
“让我家那口子当模型呗!”李大姐耳朵尖,立刻搭腔,“让他也学学,万一哪天孙子呛着呢?”这话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女人们一边忙碌着手里的活计,一边交换着各种信息:谁家男人评上了先进,奖金多了五块钱;谁家孩子生病了,去医院开了什么药;哪里能买到不要票的处理布头;街道又要组织卫生检查了…话题围绕着男人、孩子、工资、票证、家长里短,琐碎而真实,充满了烟火气。
生活的清苦显而易见。饭菜里少见油腥,肉更是逢年过节才能奢望的珍品。穿着多是旧衣改染,补丁摞补丁。但人们的脸上,却较少看到战争年代的惶惑和绝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虽然疲惫却异常扎实的安定感。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按时的口粮供应(尽管需要精打细算),有了明确的未来奔头,所有的艰苦都变得可以忍受,甚至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