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林向洋在南方经历的疾风骤雨般的商业崩塌不同,西北"金湾"基地的困境,是一种缓慢的、渗透到骨子里的煎熬。如同戈壁滩上渐渐干涸的河床,表面的龟裂之下,是更深层生命力的流失。
经过无数次争吵、权衡和不算充分的市场调研,基地最终选定了一个"军转民"的重点项目——生产摩托车发动机。这个选择带着几分无奈,也带着几分技术上的自信。无奈在于,这似乎是他们的精密加工技术能较快切入的民用领域;自信在于,他们相信凭借基地过硬的技术实力,造出的发动机一定质量上乘。
项目被命名为"猎鹰",寄托了基地职工希望它在民用市场上一飞冲天的愿望。林卫东和马志军作为技术骨干,被抽调到这个项目组。起初,大家还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将造导弹的严谨用于设计这台125cc的发动机。图纸反复推敲,材料精挑细选,工艺精益求精。实验室里灯火通明,车床轰鸣,仿佛又回到了攻关国防项目的岁月。
然而,当第一台样机在震耳的轰鸣声中成功点火时,短暂的喜悦很快就被现实的冷水浇灭。
问题出在成本上。
为了追求极致的耐用性和性能稳定性,"猎鹰"发动机使用了过多昂贵的特种合金和复杂的加工工艺。一个普通的螺丝,他们可能都要用上航空级别的材质;一个密封圈,也要反复测试确保万无一失。这样下来,一台"猎鹰"发动机的成本,几乎是市面上同类成熟产品的两倍还多!
产品推向市场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他们派出几乎没有销售经验的技术人员,带着厚厚的产品性能说明书,去参加订货会,去拜访摩托车厂家。
对方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拿起发动机,掂量一下,听听介绍,然后问:"多少钱?"
当报出那个高昂的价格后,对方无一例外地摇头。
"东西是不错,看得出用料扎实,工艺也好。但是……太贵了!"
"我们是造摩托车卖钱的,不是造艺术品。老百姓买摩托车,图的是实惠、耐用、便宜,你们这个……成本下不来,我们没法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