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秋双脚站立的角度,比图谱上标注的标准姿势,略微开阔了半分,这个微小的调整,却让他的下盘看起来更加自然稳固,仿佛更符合某种天生的力学结构。他膝盖弯曲的弧度,也并非完全照搬图谱的直角,而是带着一种微妙的、蕴含着弹性的曲线,仿佛蓄势待发的弹簧。他腰背的线条,并非一味追求刚直如铁,而是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自然的生理弧度,使得整个躯干的力量传导更加流畅。甚至,他的呼吸节奏也并非完全按照讲解的“三吸一呼,气沉丹田”,而是变得更加绵长、深入,仿佛与周身气血的奔流、与脚下大地的脉动产生了某种更深层次的共鸣。
最让王道长心惊肉跳的是,在叶秋摆出这个姿势的瞬间,他周围空气中那些稀薄的、散乱的灵气,以及他自身那微弱却精纯的气血之力,仿佛被一只无形而精准的大手梳理、引导,以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极其高效且和谐的方式,均匀地浸润、滋养着他摆出架势时所牵动的每一束肌肉纤维、每一段骨骼关节、每一寸筋膜韧带!
没有寻常体修初学时的气血贲张、面红耳赤,没有夸张的肌肉隆起和青筋暴起,只有一种内敛的、流畅的、仿佛水滴汇入溪流般自然的力量感。那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的不是蛮力,而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协调与高效!
叶秋保持着这个优化后的‘莽牛顶角’姿势,细细体会着能量在体内传导的效率。神魂中,数据飞速流淌:‘原式对股外侧肌和竖脊肌下束负荷过度集中,且呼吸配合导致膈肌紧张,影响核心稳定性。调整后,力量分布更均衡,气血滋养面积增加约百分之二十二,能量无效损耗降低百分之十一点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缓缓收势,动作流畅自然,仿佛演练了千百遍一般。接着,他又摆开了‘铁砧立地’的马步桩功。
这一次,王道长看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他眼睁睁看着叶秋在那看似标准的、要求“稳如铁砧”的低桩中,将身体的重心悄然调整到了一个更符合人体力学最优解的支撑点上!他脚趾的抓地方式不再是死板地扣紧,而是带着一种灵动的、随时可以爆发或卸力的微调;他腰腹并非一味收紧,而是微微内敛,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气腔”,更好地稳定了核心;甚至连他眼神的专注方向,都似乎暗合了某种平衡的要点!
同样是站在那里,王道长感觉自己刚才演练时,像一块硬邦邦、随时可能散架的木头,僵硬而吃力。而叶秋,却像一棵将根系深深扎入大地、与山川同呼吸的古松,沉稳中透着无限的生机与韧性!那是一种……活着的“稳”!
然后是第三式‘磐石镇海’,一个侧重防御与受力的姿势,要求以身作盾,承受冲击。叶秋在做出双臂交叉格挡的姿态时,手臂抬起的角度,肩胛骨与背阔肌的贴合程度,乃至皮肤下那些微不可查的气血流动速率和方向,都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动态的力传导结构!仿佛任何来自外界的击打力量,都会被这个精妙的结构如同涟漪般分散、引导、化解,最终导入脚下大地,自身承受的冲击力被削减到最低!
王道长演练此式时,只感到浑身肌肉紧绷,气血阻滞,仿佛一块等待被敲打的顽石。而叶秋,却像是在进行一场优雅的、关于能量疏导与结构力学的……完美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