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行走的姿态,渐渐带上了一种奇异而和谐的韵律,看似缓慢笨拙,实则稳定、高效到了极致。如同一位顶级的结构力学大师,在飓风眼中不断微调着摩天大楼的每一个阻尼器与承重结构,使其在极限负载下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与能量效率。
周围,不断有人发出不甘的怒吼或绝望的哀嚎,捏碎玉符化作白光消失。也有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相对扎实的根基,汗如雨下,衣衫尽湿,如同蜗牛般一寸寸向上艰难攀爬,但速度明显越来越慢,每一步都伴随着沉重的喘息和骨骼的咯吱声。
而叶秋,依旧保持着那看似“摇摇欲坠”却始终不倒的步伐,不紧不慢,甚至还有余暇分出一丝心神,去“阅读”两侧古老石壁上那些看似天然风化、实则暗合某种天地至理、可能与这庞大压力场同源共生的天然石纹——那或许是构成这天地伟力的原始“道纹”印记。
“压力场宏观结构解析:与‘重力叠加’、‘空间束缚’、‘灵能镇压’三类高阶基础道纹组合高度相关,但组合方式极为精妙,充分利用了山势地脉的天然增幅效应。整体能量利用效率,初步估算在百分之四十六点八左右,远高于‘问心路’幻阵。核心控制与能量调度枢纽,应位于山巅主殿或某座主峰内部,与护宗大阵‘七霞流光阵’存在能量交互……”
小主,
他心中默念,不断丰富、修正着对青云宗整个阵法与力量体系的宏观认知图景。
三个时辰的漫长时限,对他而言绰绰有余。他更像是一位潜入顶级实验室的科学家,利用这条“登仙路”这个完美的实验环境,进行着一场关于高维能量力学、生物灵能交互、环境适应性以及人体工程学极限的综合性、高精度实地观测与数据采集实验。
当他在心中默数到第五百七十三阶,根据模型计算出的综合压力值已达到普通练气六层修士理论承受极限时,他抬头看了看依旧隐没在云雾中、遥不可及的山巅,又扫了一眼前方那些如同在泥潭中挣扎、速度已降至龟爬的寥寥数道身影。
“数据采集样本量已足够,模型精度经过多次修正已达百分之九十八点七,继续攀登对于提升模型准确性边际效益极低。且再往上,压力梯度将急剧增大,若继续保持当前‘勉强支撑’的伪装状态,所需演技精度将呈指数级上升,被高阶修士察觉异常的风险增加。六百阶,是一个符合‘略有潜力但资质有限’人设的合理位置,刚好达到参与后续灵根检测的门槛(前八百阶),既能避免过早暴露,又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观察。”
他心中瞬间完成了利弊分析与决策。
于是,在第六百阶这个经过精心计算选定的、不高不低、恰到好处的位置,叶秋脸上适时地、极其逼真地露出了“极度疲惫”、“油尽灯枯”、“难以为继”的表情,脚步一个恰到好处的“踉跄”,身体微微前倾,仿佛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才勉强稳住了身形,缓缓地、却又无比稳定地停在了这一阶上。
他大口地“喘着粗气”,小脸“憋得通红”,额头上甚至用微不可查的气血运转逼出了细密的“汗珠”,眼神中流露出“不甘”与“无奈”,最终“艰难”地、仿佛耗尽心神般,捏碎了手中的玉符。
白光温和地闪过,他的身影瞬间消失在登仙路上。
平台下方,一直紧张注视、心都提到嗓子眼的王道长,看到叶秋最终停留在六百阶,并捏碎玉符时,先是一愣,随即竟莫名地、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六百阶……六百阶……”王道长喃喃自语,脸上表情复杂,既有惋惜,更有一种奇怪的释然,“以他那‘五行混杂’的资质,肉身也并非特异,能凭借意志力走到六百阶,已、已是极为难得了!看来……看来这登仙路的压力是做不得假的,他终究……终究还是有极限的……”他似乎在用这个“合理”的结果,来安抚自己那被叶秋屡屡颠覆认知而变得脆弱不堪的道心,找到了一丝可怜的、基于“常识”的安慰。
他却丝毫不知,叶秋的“极限”,远在云霄之上,其深不可测,超乎他想象。此番精确到阶、演技逼真的“放弃”,不过是基于海量数据分析与严谨风险评估后,为达成最终研究目的而计算出的、当前情境下的“全局最优解”。
叶秋被传送至山腰一处专门接收考核者的清净偏殿。殿内已有数十名先他一步被淘汰或成功达到标准的考核者,大多盘膝调息,神色各异。叶秋默默寻了一处角落坐下,闭上双眼,看似在恢复体力,实则在脑海中飞速回味、整合着登仙路上收集到的庞大数据流,并开始推演数个更加深入的课题:若是自己全力爆发,以初步成型的“四修联动”模式,将肉身力量、灵力强度、神魂抗性、以及初步掌握的“锐金”剑意融合,能否强行扭曲甚至局部瓦解这复合力场的规则,实现瞬间登顶?
推演的结果,几乎是肯定的。但这般蛮干,除了打草惊蛇,毫无意义。他的“研究”,需要的是融入、观察、解析,而非破坏。
他的“青云宗实验室”之旅,才刚刚拉开帷幕。而那把名为“知识”的手术刀,已然磨得无比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