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天气控制仪

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内,这架B-1B轰炸机按照“混沌蝴蝶”超级计算机计算出的精确坐标和时间序列,对太平洋上数十个这样的“敏感点”进行了持续反复的搅动。

海面温度出现极其细微但具有特定模式的异常波动,局部蒸发加剧,低层大气能量交换过程被微妙地改变。

这些变化单个看来微不足道,但它们发生的位置和时机,恰好嵌入到正在酝酿中的一场原本寻常的气候剧变之中。

在夏岛东南方向,一个实验室标注为“热带低气压93W”的普通天气系统,正遵循着自然规律缓慢旋转。

它本应在吸收足够能量后,加强为一场级别有限的飓风,然后大概率在广袤的太平洋上自生自灭,或许会给某些岛屿带来一些风雨,但仅此而已。

然而,当来自那些被搅动的“敏感点”的异常能量和湿度场,如同受到无形指引般汇入这个低气压系统时,变化开始了。

实验室的主屏幕上,“93W”的标识颜色迅速从代表低气压的黄色,变为代表热带风暴的橙色,然后几乎毫无停顿地跃升为代表飓风的深红色。

它的范围在扩大,结构在变得异常紧密和对称。

云图显示,一个清晰的风眼正在形成,周围是高达十数公里的厚重眼墙云系,蕴含着毁灭性的力量。

“模型拟合度持续上升,当前达到91.7%!”项目组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能量输入效率超出预期……它正在疯狂吸收周围海域的热量!”

从太空视角看,这场被重新编号为“恐惧之眼’”的风暴,已然成为太平洋上的一个庞然巨物。

它的风眼直径超过五十公里,深邃得仿佛直通地狱,周围旋转的云墙如同巨大的白色螺纹,覆盖范围达数百公里。

风暴整体结构呈现出近乎完美的圆形,缓慢而坚定地移动着,其路径预测曲线,在“混沌蝴蝶”超级计算机的模拟中,清晰地指向数千公里外的美洲西海岸。

它不再是大自然的无常之作,而是被精心引导、放大的人工天灾。

一个悬浮于太平洋之上的恐惧之眼。

此时天气控制仪控制中心巨大的主屏幕上,原本显示城市生命体征的区域被临时缩小到一侧。

占据大部分屏幕的,是从被接管的卫星传回的、经过增强处理的“恐惧之眼”飓风实时影像,以及“混沌蝴蝶”超级计算机生成的预测路径图、强度分析数据流。

指挥中心内一片寂静,只剩下设备运行的轻微嗡鸣和人们压抑的呼吸声。

所有能接触到这一机密信息的高级官员,包括周岳和顾卫国以及几位核心“系统”官员,都凝神屏息地看着屏幕上的那个巨型风暴。

他们目睹了它是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气旋,在短短几十小时内蜕变成这场堪比史上最强五级飓风的怪物。

一种混合着震撼、敬畏以及深深忧虑的情绪在弥漫。

“风速已超过每小时250公里,中心气压持续下降……预计登陆强度将为最高等级的五级飓风。”

一位负责监控数据的军官低声汇报。

周岳紧锁眉头,目光从屏幕上的风暴转向站在主控台前,背影挺拔的林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