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带着精心准备的产品说明册和一份详细的测试报告再次拜访。她没有过度承诺,反而极度坦诚:“王总,这是我们基于一些另类数据做的尝试性分析工具,还非常初级。它不能替代贵行的风控模型,最多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性的‘旁证’,尤其是在贵行缺乏数据的那些小微客户身上。我们想邀请贵行免费试用一段时间,唯一的要求是,希望您能给我们真实的反馈。”
这种低调务实的姿态,反而降低了对方的戒备心。农商行的风控总监对此表现出兴趣,尤其是对那些“征信白户”的小微企业,多一个信息维度总是好的。他们同意在严格的数据保密协议下,开放少量非核心业务的查询权限,进行小范围测试。
同时,地推团队也开始接触本地的几家小型担保公司。这些公司业务灵活,但风控手段相对粗糙,对能降低坏账率的任何工具都抱有好奇心。虽然一开始大多持观望态度,但其中一两家表示愿意先了解一下。
三、 首单成交与价值确认
第一个正式客户,并非来自农商行,而是一家专注于汽车融资租赁的小型金融公司。他们的痛点在于:很多个体货车司机或小型物流公司(典型的“小微主体”)申请融资购车,但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估手段,坏账率一直不低。
“数据产品化小组”针对他们的特定场景,对通用API进行了微调,侧重分析目标主体在运输行业相关平台(如物流信息平台、车辆维修保养平台)可能留下的行为痕迹(经脱敏和授权后),以及其关联企业的经营稳定性。
经过两周的免费试用和多次技术对接调试,这家金融公司的风控负责人反馈:虽然数据覆盖度有限,但提供的风险提示与他们后期发现的坏账案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在识别“关联风险”(如交易对手方突然出现风险)方面有意外效果。
他们提出了购买意向。谈判焦点集中在价格上。对方希望按调用量付费,但要求包年封顶。林薇团队经过精密测算,提出了一个极低的单价,但设置了一个较低的年度保底采购量,以确保能覆盖基本的服务器和研发成本。
最终,一份金额不大但意义重大的合同签署了。这是“智伞”历史上第一份纯粹基于数据服务的订单。
四、 内部效应:信心的重塑与能力的锤炼
这第一笔数据服务的收入,对现金流的改善几乎是杯水车薪,但其内部效应远超财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