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靠乞讨长大的孤儿,最终成了驱逐外夷、统一天下的真命天子。
这段经历,不仅让人震撼,更让无数后世之人感叹:
“这世上没有不可能,朱元璋就是最好的例子!”
换作常人,必然会先挑弱敌开刀,以图稳妥。
但老朱的魄力与格局,让他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朱元璋在与群雄逐鹿时,并没有选择先拿下张士诚,而是把矛头直指更为强大的陈友谅。
他看得很清楚:张士诚心胸狭窄,只会静观其变;而陈友谅恃才自傲,锋芒毕露,野心勃勃。
一旦自己与张士诚交锋,陈友谅必然乘机出兵。
结果不出所料——
鄱阳湖一战,朱元璋彻底击溃陈友谅,坐稳了南方霸主的宝座!
小主,
张士诚也果然如他预测的那样,选择袖手旁观。
这一决断,充分展现了朱元璋的远见卓识与极其精准的局势判断力。
要知道,鄱阳湖大战不仅仅是一次水战,更是一场关乎天下归属的豪赌。
陈友谅号称拥有六十万大军,水师强盛,战船巨大如城楼,仿佛一眼望不到尽头。
反观朱元璋,兵力远不及陈氏,舰船也多为临时拼凑,士卒大多出身贫寒,缺乏水战经验。
然而,正是凭借坚定的意志与灵活的战术,朱元璋硬生生在湖面上撕开了一道血路。
更让人震撼的是,鄱阳湖一战持续了整整三个月!
白日里,湖面上炮火轰鸣,箭矢如雨,夜幕下,火船纵横,烈焰冲天。
一场大战,打得天地为之失色,湖水被鲜血染得赤红。
朱元璋亲自登船督战,冒着箭雨与士卒同甘共苦,振奋了全军士气。
而陈友谅虽拥重兵,却自恃过高,前期几度轻敌,等到战局失利时,已然回天乏术。
最终,陈友谅中箭身亡,庞大的势力瞬间土崩瓦解。
这场战役,几乎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根基。
胜败已分,南方再无可以与之抗衡的强敌。
张士诚即便依旧盘踞苏浙,但失去了牵制作用,他的末路也只是迟早的事。
在进攻元朝的战略部署上,朱元璋更显统帅格局。
常遇春曾建议直取元都,以期一举而定天下,
但朱元璋果断否决,主张先肃清屏障,再夺河南、潼关,切断元朝门户,最后再挥师北上。
这便是统帅与大将的区别:
常遇春勇猛果决,却偏重于战术;
而朱元璋着眼大局,深知若贸然北上,势必腹背受敌。
他以缓图之计,逐步削弱敌人根基,终让北伐变成了必胜之局。
他高举“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大旗!
这不仅是号召,更是一种精神旗帜,赢得了无数百姓与士子的支持。
和那些只为私利的军阀不同,朱元璋将个人命运与天下苍生紧紧绑在了一起。
不过严格来说,朱元璋并非单纯的南伐北伐,而是居于天下中央,南北两线齐进,左右并举!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可以说是霸气外露:
一方面任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二十五万大军渡淮北伐;
另一方面,派胡瑞、何文辉南下福建,讨伐陈友定。
南北齐发,声势浩荡,不可阻挡!
等张士诚死去之后,天下的棋局便只剩朱元璋独坐牌桌。
逐鹿天下,已无悬念。
余下的势力,不是投降就是灰飞烟灭。
从“开局一个破碗”到“结局一个帝国”,
一个乞丐,竟能完成史无前例的由南而北的统一大业!
驱逐蒙古百年统治,重建汉人失落已久的主导权,开创延续两百七十余年的大明帝国!
他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辽东、河套等失地,更在唐亡五百年后,重建了由华夏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
那些柴荣、赵匡胤、岳飞、辛弃疾未竟的遗愿,最终由朱元璋一一完成。
可以说,正是朱元璋完成了华夏民族由屈辱到复兴的转折。
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整个民族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