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其普特西部设置拉普郡,将郡城设在伯尔纳拉(今印度旁遮普邦中部),将伯尔纳拉改为伯纳城。
在拉其普特东部设置哈纳郡,将郡城设在巴尼伯德(今新德里以北),将巴尼伯德改为巴尼城。
在拉其普特南部设置拉贾郡,据城设在斋浦尔(今拉贾斯坦北部),将斋浦尔改为斋浦城。
在巴马拉西部设置巴马郡,郡城设在加斯根杰(今北方邦西部),将加斯根杰改为加斯城。
在巴马拉东部设置卡瑙郡,郡城设在曲女城(今北方邦中部)。
在拘罗萨东部设置拘罗郡,郡城设在毗底沙(今中央邦中部),将毗底沙改为毗底城。
在拘罗萨西北部和拉贾斯坦南部一带,设置印多郡,郡城设在焦拉城(今中央邦西部)。
在拘罗萨东北在拘罗萨西北部和拉其普特南部一带,设置廖坎郡,郡城设在班达城(今北方邦南部)。
设置完各郡以后,韦处厚在巴尼伯德开始考虑自己以后施政的重点方向,感觉有把握了,再开始大规模的推进。
在宗教改革方面,韦处厚认为,不能简单的搞成推行佛道两教,佛道两教在国内发展多年,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旦恶行膨胀也会产生负面作用。
瞿印路的夷人分别信仰好几种宗教,主要有大食教、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锡克教,还有其他几个小的宗教。这些宗教相互牵制,反而有利于官府的管控,一旦形成一教独大反而不好制约。
韦处厚觉得,宗教改革的核心就是让百姓服从朝廷和地方的管理,如果夷人百姓能够服从官府的治理,何必纠结他们信仰什么宗教。
因此,韦处厚决定将宗教改革的重点定为去分裂化,就是各个宗教只要不反对官府,不鼓动百姓闹事,官府就不会干涉百姓的信仰,一旦有哪个教派有煽动百姓叛乱的教义或行为,官府就坚决打击取缔。
韦处厚又让民政厅的人员排查一番,发现辖区内的几个宗教教义里,都没有鼓动百姓叛乱独立的内容,但是会有一些神职人员曲解里面的内容,鼓动百姓闹事。
韦处厚决定将宗教改革的重点定在查人、控人上,就是不干涉夷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对重要的神职人员进行排查、跟踪、管控,一旦发现有鼓动分裂的神职人员,官府就果断出手,将其羁押、开除神职,这样宗教改革就只针对极少数人,遇到的阻力就很小。
在经济上,韦处厚发现瞿印路的资源不多,但是其南部地区光照充足,特别适合棉花生长。当前国内的棉纺织业发展的很快,缺乏大量的优质棉花。而且瞿印路南部地区临海,棉花可以汇集到各个港口,用船运到国内,可以获得不菲的收益。
从吐蕃高原流出很多河流,他们分别汇聚到印度河、恒河流入大海,而瞿印路中部的大片沙漠却处于缺水状态,如果修建一两条大型的引水渠,就可以灌溉很多土地,将沙漠变成良田,可以种出更多棉花换钱。
另外,分配到瞿印路的新罗族群,虽然作战能力一般,但是相对比较顺从,也善于经商务农,可以很好的帮助瞿印路发展经济,要大规模的招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