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征集各方的意见,制定了一本汉人千家姓名单,赵钱孙李等大姓自然不变,主要是消除了复姓,并推荐了可以改的备用单姓,一些难听的、孤僻的姓氏去掉了,保留的千家姓,都是应用人群较多,且好写好认的。
如果姓氏不在千家姓之内的,名字不是两字、三字的,全部要在一年内改新名登记在户口本上,对于原来的姓氏不满意的,可以借这个机会改姓改名,但是必须要符合新的要求。
对夷人改姓改名的方案复杂一些,民政部要求夷人数量较多的扶桑、新罗、辽桓(含肃慎)、安桂、黔滇五个道,收集梳理辖区内民族的姓氏情况,征集一下各方意见,每个道制定一个200个姓氏以内的姓氏名录。
晋并、秦陇、广珠、湖南、闽海等五个存在一定数量夷人的道,各收集制定100个姓氏以内的名录。其他凡有存在夷人的道,各收集制定50个姓氏以内的名录。
各道的姓氏名录,可以充分征求意见,在三个月内交到民政部,由民政部进一步梳理筛选,除去与汉人复姓相同的,排除去各道之间重复的,剔除一些不雅的。
最后由民政部制定一本夷人的千家姓名录,经朝廷同意后,下发到各道,各道收到后,一年内完成夷人的姓氏和名字更换。
华襄分治改革的方案,受到绝大部分汉人的支持,认为这是彰显汉人身份的好措施,以后襄人就不能再用汉姓,可以体现汉人的优越感。
夷人那边也是支持者居多,认为从此可以改成襄人,身份上去掉了夷人不雅的称呼,地位也提高了,跟汉人的距离拉近了。
至于那些需要改姓的汉襄两族百姓,心里虽然有些落差,但是也知道朝廷的大政策也不可能为了少数人妥协,改姓是统一改,个人又没啥实质性的损失,还可以挑一个自己满意的新姓氏,都纷纷按照朝廷的规定更改姓名。
南方一些原来不用姓氏的少数民族,这次也都跟着随大流,挑选自己心仪的姓氏,往往都是整村、整族挑选一个姓氏,体现内部的传承和凝聚力。
那些原来本就用复姓的夷族,心里非常高兴,啥也不做,就直接从夷人变成了襄人,他们也觉得夷人不好听,能够成为朝廷的襄助力量,说明受到朝廷的重视,以后如果打出去,襄人地位肯定高于境外的夷人。
李纯心想,华襄分治算是给唐朝境内的各族人民正式定了身份,以后如果打出去,就可以由华人主导、襄人配合,治理境外的夷人,实现各有收获。
既然给了境内其他民族的襄人身份,以后也要要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维持华襄合作的关系,为以后一致对外打下基础。
华襄分治,对绝大部分汉人没有影响,那些复姓的汉人则就忙着改姓名,一些朝官还要带头改,如独孤郁改成了独风郁,令狐楚改成了令如楚,皇甫湜改成了甫元湜。
那些姓氏比较差的,纷纷趁机改一个好的姓氏,积极性很高,还有一些对自己姓氏不满的,也趁机改姓,只要是在颁发的千家姓以内的,官府基本都满足了要求。
扶桑、党项、沙陀等族复姓的比例很高,改的比较快。牂牁、扶余以及部分僚越人原来姓氏观念比较淡,只有贵族才有姓氏,这次底层百姓也可以挑选姓氏,积极性比较高。
新罗和骆瓯两族单姓比较多,改的比较久一些,刚开始还真有人不愿改,后来听说一年内不改就维持夷人的身份,就赶紧纷纷改成复姓,获取襄人户口本、身份牌。
华襄分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唐朝境内百姓的心态,拉近了两族的关系,汉人不能再鄙视其他少数民族为夷人,认为他们属于自己的附属民族。
两族通过不断的融合,很多襄人逐渐认可自己也是唐朝的一份子,更愿意融合到这个国家里。
元和十二年十月,结合三年一次的人口统计,民政部总算把全国各族的总人口统计清楚,唐朝全境共有华人3960万,襄人1020万,全国人口共4980万。
忙完华襄分治的事情,李纯又关注夏原新都的交通,他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夏原的水上交通主要依赖淮河和大运河,大运河靠东,从吴越、闽海一带过来的船只还好,从湘楚、荆汉、川蜀等西部过来的船只,要从广陵那边绕一圈过来,增加了不少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