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古兰经的密码(2013.3.23)

西疆,和田,艾提尕尔清真寺。

两会的喧嚣刚刚落定,边城沐浴在一种奇特的宁静里。春日午后的阳光,带着高原特有的澄澈与力度,穿过清真寺高大拱廊上繁复的木质窗棂,切割成无数道温暖而神圣的光柱。光柱中,细小的尘埃如同金色的精灵,在肃穆的空气里缓缓起舞。礼拜殿深处,厚实的羊毛地毯吸尽了足音,只有低沉的诵经声如亘古的河流,在巨大的穹顶下低回流淌,抚慰着人心。

李玄策脱下皮鞋,只穿着洁净的白袜,踏上这片沉淀了无数信仰与时光的地毯。他并非信徒,步履却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者的庄重。他手里捧着一个长方形的乌木匣子,匣子表面打磨得温润如玉,透出岁月的幽光。在他身后半步,跟着吐尼沙汗老人。她依旧穿着那身浆洗得有些发硬的靛蓝色艾德莱斯绸长裙,银白的发辫一丝不苟地梳在脑后,布满皱纹的脸上没有悲戚,只有一种沉淀后的平静,如同昆仑山巅终年不化的雪。她怀中,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用素白棉布包裹的长条物件。

一位身着洁净白袍、头戴传统花帽的维族老人——清真寺的伊玛目,在礼拜殿旁一间安静的经房门口迎接了他们。他的目光睿智而平和,当看到吐尼沙汗怀中那白布包裹时,眼神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愿平安降临。” 伊玛目右手抚胸,微微颔首。

“愿平安。” 李玄策和吐尼沙汗同时回礼。

经房不大,四壁是嵌入墙体的高大书架,层层叠叠垒满了厚重的、用皮革或锦缎装帧的古老经卷。空气里弥漫着羊皮纸、陈年墨水和檀香混合的独特气息,那是智慧与时间沉淀的味道。阳光从高窗斜射进来,照亮了房间中央一张低矮的、擦拭得一尘不染的长条木几。

吐尼沙汗在伊玛目的示意下,走到木几前。她深吸一口气,如同进行一项神圣的仪式,将怀中的白布包裹极其缓慢、极其郑重地平放在光滑的桌面上。她布满老年斑的双手微微颤抖着,一层一层,揭开了那素白的棉布。

光,瞬间被攫取。

艾德莱斯绸!正是她在喀什大巴扎上日夜赶工织就的那匹!然而此刻,那原本象征着生命与热情的、交织着金线与翠绿的繁复石榴花纹样,却被大片大片刺目的、已然干涸凝结的暗褐色血迹所覆盖!血迹的形状,并非简单的泼溅,而更像是一道蜿蜒的、用生命之笔奋力挥就的轨迹,从绸缎的一端,决绝地指向另一端。血迹的边缘,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种近乎悲怆的深红与暗紫。

吐尼沙汗的指尖轻轻拂过那凝固的血痕,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穿越风雪的苍凉:“巴哈尔的血…是热的。像昆仑山顶的太阳。他用这血…在绸子上画出了最后的路标…指向魔鬼藏身的地方。” 她枯瘦的手指,沿着那蜿蜒的血迹轨迹,最终停在了绸缎边缘一个不起眼的经纬交叉点上。那个点,在血迹的映衬下,仿佛带着灼人的温度。

伊玛目凝视着那血迹标注的点,又抬头看向吐尼沙汗,眼中充满了无声的询问与哀悼。

“他做到了,” 吐尼沙汗迎着伊玛目的目光,声音虽轻却无比坚定,“用他的‘鹰骨’,守住了孩子们的歌声。现在,轮到我们了。”

李玄策默默上前,将手中的乌木匣子放在血迹斑斑的艾德莱斯绸旁。他打开匣盖,里面静静地躺着一卷色泽温润、薄如蝉翼的淡黄色帛书。帛书边缘有些许磨损,显露出古老的年代感。他小心翼翼地展开帛书,上面是用极细的墨笔誊写的、飘逸灵动的汉隶小字——《道德经》。

“智慧不分彼此,光明终将驱散阴影。” 李玄策的声音在静谧的经房中响起,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