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以工代赈,人心所向

几天后,林枫又宣布了一项新规定:除了基础的以工代赈,他还需要招募一批“学徒”,进入工坊,跟着王铁柱等老师傅学习打造、修理农具和兵器。学徒期间,由别院提供食宿,但没有额外的粮食报酬。

起初,响应者寥寥。在庄户人看来,打铁虽然是个好营生,但学徒期长,前期没有收益,不如直接去扛石头换粮食实在。

然而,一个叫周大石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是周老根的侄子,父母都在之前的溃兵骚扰中丧生,沉默寡言,但手脚麻利,眼神里有股不服输的韧劲。

“东家,俺想去学打铁。”周大石找到林枫,语气坚定。

“想好了?前期会很苦,可能也学不到什么真本事,还没法直接换粮食。”林枫看着他。

“想好了。”周大石重重点头,“俺爹说过,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俺不能一辈子只会种地、扛石头。”

林枫欣赏他的眼光,点头应允:“好,那你明天就去工坊,找王师傅报到。”

周大石成了屯垦营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选择,在营中引起了一阵议论,大多数人还在观望。

与此同时,林枫授意陈文渊,开始在西山别院内部,推行一套简单的“工分”制度。将所有工作,无论是巡逻、筑墙、运输、还是工坊劳动,都根据劳动强度和技能要求,折算成相应的“工分”,每日记录。工分可以兑换粮食、盐巴、布匹,甚至未来可能出现的“福利”。

这套相对公平的计量和分配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别院的气氛。人们不再仅仅是为了“东家”干活,更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能过得更好而劳动。一种新的秩序和向心力,在不知不觉中孕育。

这天傍晚,林枫正在查看工分记录,赵胜带着一丝兴奋前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