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姐也附和道:“就是站着说话多点,比下地干活轻松。”
詹晓阳心里明白,站店销售看似不用风吹日晒,但对精神和体力的消耗同样巨大,尤其是连续高强度的两天。
他看着姐姐们朴实而坚韧的样子,心里既欣慰又有些心疼。
“姑姑、姑父和小军呢?”詹晓阳问。
“他们去后面吃饭了,让我们先看会儿店,等他们回来换我们去吃。”大姐回答。
“今天店里情况怎么样?”詹晓阳更关心的是开业后的常态运营。
大姐拿出一个简陋的笔记本,翻看着说:“上午人还挺多的,主要是些附近住的阿姨伯伯,来买周末看到的款式,或者问问还有没有99块两双的活动。下午的客人就少多了。卖出去的也多是便宜些的鞋。”
詹晓阳点点头,这个情况在他的预料之中:“嗯,正常。周末是消费高峰,周一到周五自然会平淡很多。以后估计也会是这个规律,上午是中老年顾客出来买菜、锻炼顺便逛逛,晚上是下班放学后的年轻人。我们要适应这种节奏。”
他看这会儿店里没客人,是个谈话的好时机,便示意大姐和霞姐坐下:“大姐,霞姐,你们坐,我趁这个机会,跟你们聊聊以后店里日常管理的一些事情。”
姐妹俩见詹晓阳神色认真,便搬来凳子,在收银台旁边坐下,像认真听课的学生一样看着詹晓阳。
詹晓阳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始系统地阐述他的想法。
小主,
他的语气平和但条理清晰,不再是那个需要她们照顾的“小弟”,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
“大姐,你现在是店长,店里的大小事务,以后主要就要靠你来管理和操心了。我毕竟还要上学,不可能天天过来。所以,有几件核心的事情,你得尽快熟悉起来,形成习惯。”
大姐认真地点头:“小弟,你说,我都记着。”
“好,我们先说第一点,营业时间和人员排班。”詹晓阳伸出食指,“店是每天上午九点开门,晚上九点半关门。你们三个人,不能同时上班同时下班,那样效率低,人也熬不住。我的建议是,实行两班倒。”
他详细解释:“比如,大姐你作为店长,正常上白班,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主要负责开门、上午的销售高峰、午间的货品整理和盘点。霞姐和小军,可以一个上早班(9点-下午3点),一个上晚班(下午3点-晚上9点半),这样既能保证店里始终有人,你们每个人也都能有一段比较完整的休息时间。特别是晚上关店后盘点、对账,需要细心和耐心,晚班的人要负起责任。具体怎么排,你们三个可以自己商量,但要固定下来,形成制度,避免混乱。”
大姐一边听,一边在本子上飞快地记着关键词:“两班倒……早班晚班……排班表……”
“第二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货品管理。”詹晓阳继续道,表情严肃起来,“我们卖的是鞋,款式、颜色、尺码很多,库存管理一定要清晰。每天打烊前,必须进行盘点!不是大概齐看看,而是要仔细清点每一种款式每一个尺码还剩下多少双。”
他拿起大姐那个简陋的笔记本:“你要专门准备一个进货销货存账本。每天卖了什么鞋,卖了多少双,都要及时记录下来。每天晚上盘点后,就能清楚地知道哪种鞋卖得好,哪种卖得慢,哪些尺码缺货了。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决定要不要补货,补什么货。如果等到货架都空了再想起来,就耽误生意了。”他在等待大姐稍微记得差不多了再接着说:
“这个数据,你要每天核对清楚,如果发现走得快的款式库存不多了,就马上告诉姑父,让他联系福建那边补货。咱们现在生意刚起步,周转要快,不能压太多库存,但也不能断货。”
大姐听得非常专注,她意识到这不再是简单的卖货,而是需要用心经营的“生意”。
她重重地点头:“我明白了,晓阳。以后每天关门后,我和小霞、小军一定把鞋子数清楚,记好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