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投资邀约

王哲沉吟片刻,摒弃了华丽的辞藻,用工程师的语言回答:“我们的优势不在于单一算法的颠覆性,而在于系统层级的协同优化。比如在信息预处理模块,我们采用了一种动态权重分配机制,这能有效应对复杂场景下的噪声干扰,这一点,目前公开的文献和竞争对手的产品中,尚未见到同等效率的实现方式。”他的回答具体、扎实,让赵先生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而当赵先生问及“未来六个月,资金最主要的燃烧点”时,苏小蕊清晰地列举出服务器扩容、核心算法工程师招聘、安全认证投入等具体项目及预算,数据详实,逻辑严密。

张涛则在被问及一个极端情况下的系统负载问题时,起初有些结巴,但一旦进入技术细节,便立刻忘我地拿起笔在白板上画起了流程图,语言也变得流畅而自信。

· 投资方逻辑: 赵先生代表的资本,寻求的是“高风险下的高回报”。他们看重“瞬忆”团队的潜力(技术扎实、需求精准、有成功案例),但也清晰看到了风险(团队年轻、管理经验欠缺、市场竞争激烈)。他们的出价和条款,本质上是为这些风险进行“定价”,并希望通过董事会席位、对赌协议等“控制机制”来降低不确定性。

· 团队内部矛盾: 李壮倾向于接受高估值、快融资,认为应抓住风口,迅速占领市场,哪怕在股权和决策权上做出一定让步。苏小蕊则坚持“稳健至上”,更看重投资方的战略资源(如产业链接、后续融资支持),并对估值和条款极为谨慎,警惕控制权流失。王哲纠结于“技术主导权”是否会因资本介入而受损,张涛则几乎本能地抗拒任何可能打乱现有研发节奏的“外部压力”。

会谈中途,赵先生抛出了一份初步估值方案和一个看似优厚,但内含业绩对赌条款的协议框架。那个数字远超几个年轻人的想象,李壮的脸上瞬间涌上激动的潮红,几乎要当场应允。然而,苏小蕊在快速浏览条款后,眉头紧锁,在桌下轻轻踢了王哲一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赵先生微笑着追问“意下如何”时,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压力如同实质般凝聚。王哲能感觉到李壮的急切,苏小蕊的警告,张涛的茫然。他感到心跳加速,血液冲上头顶,但一种奇异的冷静又在同时占据了他的思维高地。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更是一场关于未来控制权的博弈。

在赵先生阐述条款时,王哲集中精神,他的超感能力让他捕捉到了那些未被言说的“潜文本”。在赵先生平和的语调下,他感知到一种猎手锁定猎物般的精准与耐心;在那些复杂的法律条款背后,他“读”到了一张旨在规范与约束的无形网络;当赵先生的目光扫过团队成员时,王哲能模糊地分辨出他对每个人“价值与风险”的评估权重。这种超越语言的洞察,让他没有迷失在高估值的迷雾中,反而更加警惕。

这次会谈,将“快钱”的诱惑与“长线”发展的艰辛赤裸裸地摆在了台前。高额投资像一剂强效燃料,能推动火箭急速攀升,但也可能因燃烧过快而失控解体。那份投资意向书,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份“浮士德的交易”,用部分的控制权和未来的业绩压力,来交换眼前急需的发展资源。奖杯象征着过去的技术成功,而这份意向书,则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更为复杂的商业世界的考验。

· 团队视角: 一次震撼教育,从技术自信到认知自身商业幼稚的转折点,内部战略分歧的显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