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驱散了深夜的疲惫,也照亮了前路亟待扫清的迷雾。与“深空科技”谈判的破裂和高远团队的恶性攻击,如同两记沉重的警钟,惊醒了沉浸在技术乌托邦中的“瞬忆”团队。王哲站在白板前,目光扫过神色已然恢复清明的伙伴们,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不能再沿着过去那种‘技术驱动、被动等待’的单一路径前进了。外部环境已经改变,我们的生存逻辑和发展策略,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结构性重塑’ 。”
这次会议不在凌乱的实验室,而是借用了管理学院一间专用的案例讨论室。环形布局促进平等交流,中央的智能屏幕可实时呈现数据和思维导图。桌面上,除了笔记本电脑,还摆放着那份象征着潜在威胁的“深空”最终版协议复印件,以及苏小蕊整理的、厚重的证据文件册。这两样东西如同正反两面的警示牌,无声地提醒着他们商业世界的残酷与规则的重要性。
王哲作为引导者,不再仅仅提出技术构想,而是努力扮演战略架构师的角色,试图勾勒出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壁垒。
李壮收敛了此前的浮躁,他带来了一份详尽的、对比了多种融资渠道和商业模式优劣的分析报告,显示出他在挫折后的沉淀。
苏小蕊是规则与风险的校准器,她对每一个提议都会从法律合规性、合同风险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角度进行审视,确保战略调整不偏离安全边界。
张涛则依然是技术可行性的基石,他能迅速评估出每个战略方向所需的技术投入、研发周期和潜在的技术风险。
“我建议,我们启动A轮融资,”李壮率先发言,指向屏幕上的数据分析,“但目标不再仅仅是‘磐石’那样的传统风投。我们应该寻找具有产业背景的战略投资者,他们能带来市场渠道、供应链资源,而不仅仅是钱。这能帮助我们更快地将技术转化为商业应用,建立护城河。”
苏小蕊立即补充:“同意。但我们必须吸取教训,在股东协议中,要特别明确技术自主权的边界,避免重蹈‘深空’的覆辙。我们可以接受战略指导,但不能接受战略控制。”
王哲点头,在白板上写下“战略投资”和“技术自主”,并在其间画上双向箭头:“这意味着我们的技术路线图,需要更紧密地与明确的市场痛点结合。张涛,我们能否在现有架构上,快速衍生出针对‘企业知识管理’和‘在线教育沉浸式复盘’这两个垂直领域的轻量级解决方案?这能向产业资本展示我们技术的落地能力和可扩展性。”
张涛沉吟片刻,快速在电脑上模拟了一下:“企业版需要强化权限管理和数据隔离,教育版则要优化多人协同和场景还原的流畅度。核心引擎不变,主要工作量在应用层适配,两个月内可以推出测试版。”
“那么,市场推广策略也需要调整,”李壮接话,“从之前广泛的媒体曝光,转向精准的行业渗透。参加垂直领域的展会,与头部企业建立概念验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