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文以载道,牧以生息

一片片用木栅栏围起来的“草圈”里,牧草长得比别处高半尺,即使在雨中也保持着青绿;圈养的牛羊被分成小群,每头都戴着刻有符号的木牌,记录着年龄、健康状况;甚至有战士在挖掘“水渠”,将山上的雨水引到草圈里。

这是卓戈推行的“圈牧法”。他从记忆中提取了人类游牧民族的经验,结合多斯拉克海的气候,创造出适合草原的养殖体系:雨季前储备干草,用木栅栏防止牲畜乱啃,用文字记录每群牲畜的生长周期。

“圣卡奥疯了!”最先反对的是老派战士,“多斯拉克的马就该在草原上狂奔,哪能关在笼子里?”

卓戈没有争辩,只是带着他们去看对比:自由放牧的牛群瘦了三成,病死了五分之一;而圈养的牛群不仅没掉膘,还生下了健康的牛犊。

“草原是母亲,但母亲也会累。”卓戈站在草圈前,声音传遍整个卡拉萨,“我们要学的不是掠夺,是让母亲年年都有奶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话里带着深渊能量的威压,却又蕴含着朴素的道理,让反对者哑口无言。

更革命性的变化,是“选种”。卓戈让牧民们挑选最强壮的公牛、最能产奶的母牛、最快的马驹,单独饲养,用文字记录它们的交配时间和后代状况。三年后,多斯拉克的战马平均身高增加了一掌,耐力提升了一倍;牛羊的产肉量比过去多了三成,连皮革都更加厚实。

为了储存多余的肉和奶,卓戈又发明了“风干法”和“发酵法”——将肉切成条挂在通风处,将奶与特定的草药混合密封。这些方法被刻在“智慧之壁”上,配上简单的图画,连不识字的牧民都能看懂。

当第一个雨季过去,没有一个卡拉萨因为缺粮而劫掠时,牧民们自发地聚集在字屋前,向卓戈献上了最肥美的羊。他们不再称他为“战士的首领”,而是叫他“草原的牧人”——这个称呼里,带着比敬畏更深的依赖。

卓戈站在祭台上,接受着众人的朝拜。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信仰之力比之前浓郁了十倍,像温暖的水流涌入体内,与命格之力交织在一起。这些信仰不再是对“强者”的恐惧,而是对“带来丰饶”的感激——这种信仰更纯粹,更能滋养灵魂种子。

三、心灵之研,信仰成河

文字与畜牧的革新,像两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多斯拉克人的心灵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卓戈敏锐地察觉到,当人们不再为食物发愁,不再因知识匮乏而迷茫时,他们的心灵力量开始觉醒。牧民在夜晚看着星星时,不再只想到明天的放牧,会问“星星是谁的马”;战士擦拭武器时,会思考“为什么要战斗”;连孩子都开始追问“我们从哪里来”。

“这些问题,就是心灵的种子。”卓戈对莫拉说,他在维斯·多斯拉克的最高处建起了一座“观星台”,台上刻满了文字和符号,既能观测天象,又能引导人们集中精神。

每个月圆之夜,卓戈都会站在观星台上,用深渊能量引导众人冥想。他教他们用文字默念愿望,用呼吸感受草原的脉搏,用心灵连接彼此的信仰。

“想象你们的马在奔驰,不是在地上,是在星星之间。”卓戈的声音像草原的风,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想象你们的声音变成字,刻在月亮上。”

起初,人们只能感觉到一丝微弱的暖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数千人的心灵力量汇聚在一起时,观星台上的符号开始发光,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漩涡。卓戈能“看到”无数细微的光点从人们头顶升起,汇入漩涡——那是最纯粹的心灵力量,带着各自的期盼与感激。

他将这些力量引入“智慧之壁”和草圈,让文字符号更加灵动,让牧草长得更加茂盛。这种“反馈”让人们愈发坚信,他们的心灵力量是真实存在的,而卓戈·卡奥,就是能引导这股力量的“圣卡奥”。

为了更好地研究心灵力量,卓戈挑选了一批对能量敏感的少年,组成“心语者”。他们不需要挥刀射箭,只需每天在观星台上冥想,记录下心灵中出现的画面和感受。这些记录被刻在特制的金箔上,成为卓戈研究“众生心灵”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