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在宗门旁设立了“轮回工坊”,将自己游历途中所见的先进技术与符法结合:用“聚火符”改良炉灶,让煮饭效率提升三倍;以“引水符”铺设管道,将山泉水引入村落,解决百姓饮水难题;甚至根据轮回道相的轮转原理,设计出简易的水车磨坊,让粮食加工不再费力。
这些“符法技术”很快在轮回宗下辖的地盘推广开来。往日靠天吃饭的农户,用上了符法培育的高产稻种;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带着“避水符”出海,再大的风浪也能平安归来;连街头的工匠,也学会了用“固形符”加固器物,让农具、渔船更加耐用。
有老辈人感叹:“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样的日子——地里有吃不完的粮,水里有捕不尽的鱼,生病有宗门的人来看,出门不怕歹人抢,这哪里是人间,分明是天堂啊!”
宁采臣听着这些话,只是淡然一笑。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改变天命,从来不是靠一时的术法,而是要让百姓掌握自己的命运——轮回宗所做的,不过是铺路搭桥,让他们能顺着这条路,走向更好的生活。
第三章:革故鼎新,术法利民
轮回宗建立半年后,宁采臣开始着手治理下辖的三县之地。他深知,仅靠术法改善民生远远不够,还需从制度上“革故鼎新”,才能真正打破“苛政猛于虎”的宿命。
第一步是改革税制。他废除了以往“层层盘剥”的旧制,改用“透明税”:百姓只需将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上缴轮回宗,由宗门统一调配——七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治水、建学堂),两成用于救济孤寡,一成用于宗门运转。为防止贪腐,他特制了“ truth-telling 符”,让负责收税的弟子每月都需在轮回符碑前画符立誓,若有隐瞒,符纸便会燃烧,碑上也会显现其罪。
此法推行之初,有旧吏暗中阻挠,散布“轮回宗要搜刮民财”的谣言。宁采臣没有强硬镇压,而是带着弟子们挨家挨户算账:“张大叔家去年收粮十石,按旧制要缴五石给官府,还不算各种苛捐杂税;如今缴一石,剩下的九石足够全家吃用,还有余粮能卖钱——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百姓们一算账,顿时明白了其中好处。那些造谣的旧吏被愤怒的百姓扭送到轮回宗,宁采臣也不惩罚,只是让他们在轮回符碑前画符,看着符纸燃烧、罪迹显现,再将他们的贪腐所得分给百姓。经此一事,再无人敢质疑新税制,反而主动监督,生怕有人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公平。
第二步是兴办学堂。宁采臣在每个村落都建了“轮回学堂”,聘请识字的弟子或乡绅任教,不仅教授三字经、百家姓,更传授基础的算术、医术与符法常识。他认为:“民智不开,再好的制度也会走样。唯有让百姓知书达理,懂因果、明是非,才能真正守住好日子。”
学堂的课本由他亲自编撰,其中《轮回启蒙篇》最受孩童欢迎。书中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配上简单的符法插图(如“行善符”能带来好运,“作恶符”会招来祸事),让孩童们在嬉笑中便理解了因果轮回。
有个叫狗剩的放牛娃,入学前总爱偷邻居家的鸡蛋。学了《轮回启蒙篇》后,夜里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被人追打的偷鸡贼,吓得再也不敢偷东西,反而主动帮邻居放牛、拾柴,成了村里的好孩子。他的转变让村民们愈发相信学堂的教化之力,送孩子入学的人越来越多。
第三步是改良农业。宁采臣结合自己的草药知识与符法,培育出能抗病虫害的“灵稻”“灵麦”,产量比普通作物高五成。他还设计了“符法灌溉系统”:在山顶修建蓄水池,用“引水符”将雨水引入池中,再通过埋在地下的竹管与“分流符”,将水精准地输送到每块田地,彻底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难题。
为了让百姓掌握这些技术,他派弟子下乡手把手教学,还编了《农耕符法要诀》,用顺口溜的形式记录操作方法:“聚灵符,贴田头,禾苗长得绿油油;分水符,埋地头,旱涝保收不用愁……”
小主,
秋收时节,轮回宗下辖的三县一片金黄。亩产翻番的粮食堆满了粮仓,百姓们自发抬着新米、新麦送到轮回宗,却被宁采臣婉拒:“这些本就是你们辛勤劳作的成果,留着过冬,或拿去市集售卖,换些布料、农具才是正理。”
他还在县城里开设了“轮回市集”,废除了以往“牙行”垄断物价的旧规,让买卖双方自由交易,宗门只负责维持秩序。市集上,用符法培育的粮食、布料,用术法加固的农具、器皿,琳琅满目,价格公道,吸引了周边州县的商贩前来交易,让三县之地日渐繁荣。
有老吏感叹:“宁宗主这是在逆天改命啊!以往这三县十年九灾,百姓能活下去就不错了,如今竟能有存粮、有学堂、有市集……真是想都不敢想。”
宁采臣听闻此言,只是抚摸着轮回符碑,轻声道:“哪有什么天命不可改?所谓天命,不过是前人种下的因,我辈只需用心浇灌善因,自然能收获善果。”碑上的符文轻轻闪烁,似在赞同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