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大千世界,轮回天道

“这是‘心性突破’引发的轮回跃迁。”宁采臣若有所思,“轮回天道不应只看善恶之行,更要观心性之变。”他与元初商议后,在轮回法则中加入“心性权重”:凡能突破种族本能、展现出大善或大智之心者,轮回时可获得额外的“跃迁机会”。

在法则之海,他们遇到一位特殊的“渡者”。这渡者本是半大千时期的凡人,因一生行善却英年早逝,轮回时被天道眷顾,觉醒了“渡化”之力,能以自身魂体为舟,载着罪魂穿越法则之海,洗涤业力。渡者的舟船每载一位罪魂,自身便会衰老一分,却始终乐此不疲。

元初被这份执着打动,以本源之力为渡者重塑魂体,让其成为“法则之海”的常驻灵体,与海水同生共灭。宁采臣则为其赋予“轮回印记”,让渡者的事迹通过轮回天道传遍大千,无数生灵受其感召,自发加入渡化罪魂的行列,形成了“众生渡众生”的良性循环。

在混沌之山,他们见证了“混沌生灵”的诞生。这些生灵由混沌碎片与世界本源交融而成,无固定形态,却天生能沟通轮回天道。最初,大千卫视其为邪魔,欲将其驱逐,宁采臣却发现它们虽形态诡异,却从未主动伤害生灵,反而以混沌之力修复山体的裂痕。

“世界进化,当容异质。”宁采臣阻止了大千卫,亲自与混沌生灵沟通。这些生灵虽无法言语,却能以法则波动传递善意——它们是世界消化混沌的“清道夫”,是大千与混沌之间的缓冲带。他随即定下新规:混沌生灵属“大千共生体”,受轮回天道庇护,凡无故伤害者,罪加三等。

随着这些发现与调整,大千世界的演化进入了“多元共生”的新阶段。内域不再是人类与神祗的专属,妖兽建立了“万兽轮回殿”,精怪开设了“草木因果堂”,连混沌生灵也在内域边缘筑起了“混沌道台”,彼此虽修行方式不同,却都遵循着轮回天道的核心——因果不虚,善恶有报。

中域的文明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有的文明发明了“轮回算盘”,能精确计算日常行为的功德点数;有的文明创造了“因果乐谱”,以音律引导族人向善;有的文明建立了“前世学院”,专门教导孩童回忆并借鉴前世的经验。这些文明虽形态各异,却都以“与世界共生”为最高追求。

宁采臣与元初的联系也愈发紧密。他们的意识时常在本源殿的法则池中交融,共同推演世界的未来走向。有时,宁采臣会以轮回之道的“秩序性”约束元初过于“自然演化”的放任;有时,元初会以世界本源的“包容性”提醒宁采臣不要陷入“规则僵化”的误区。

“你我本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某次推演结束后,元初的身影与宁采臣的金身在法则池中重叠,形成一道混沌与金光交织的虚影,“轮回之道赋予世界秩序,世界本源赋予轮回生机,这才是大千进化的真谛。”

宁采臣望着那道虚影,心中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白,世界之主与轮回天道的共生,不仅是权力的结合,更是道的互补——唯有秩序与生机并存,规则与演化共济,这方大千才能在浩瀚的混沌虚空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不朽之路。

第五章:主者之路,永无止境

大千世界诞生万年后,迎来了第一次“界域洗礼”。这是轮回天道与世界本源融合后的必然阶段,由元初以本源之力引动混沌虚空中的“法则流星雨”,对世界进行一次全面的淬炼与净化。

流星雨降临的那一夜,整个大千世界的生灵都仰望天空。亿万道法则流光划破界域云,有的落入内域的轮回分殿,让殿内的轮回法则更加精纯;有的坠入中域的灵脉,催生了无数蕴含法则的奇珍异宝;有的冲向外域的混沌之山,与山体碰撞出璀璨的火花,诞生出更强的混沌生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宁采臣立于本源殿顶端,十丈金身与元初的身影并肩,共同引导着流星雨的轨迹。当一道蕴含“时空法则”的流光即将坠入中域的凡人城镇时,他及时出手,以轮回宝塔将其拦下,转化为一道温和的“时间光晕”——光晕笼罩城镇,让那里的生灵能在梦中回顾前世的关键节点,却不干扰现实的因果。

当一颗带着“毁灭气息”的流星冲向轮回之森时,元初以本源之力将其包裹,化作一颗“涅盘之种”——种子落入森林,让最古老的那棵轮回树枯萎,却在其根部生出九棵新苗,每棵新苗都蕴含着更强的轮回之力。

洗礼持续了三个月。当最后一道流星融入外域的混沌裂隙,整个大千世界的法则壁垒变得更加坚韧,灵气浓度再攀高峰,甚至有内域的修士在洗礼中直接突破瓶颈,触摸到了“大千圣人”的门槛。

洗礼结束后,宁采臣于本源殿召集大千卫与各族领袖,宣布了新的进化目标:“开拓混沌疆域。”

这并非向外扩张,而是以轮回天道为核心,在大千世界与混沌虚空之间建立“缓冲界域”。缓冲界域由外域的混沌之山为根基,以宁采臣的十丈金身与元初的本源之力共同支撑,内部法则介于大千与混沌之间,既可供强者修行,又能作为抵御域外邪魔的第一道防线。

“缓冲界域的法则,将由我们共同制定。”宁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