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初开,当立轮回秩序。”他的声音传遍洪荒,“生有尽,死有归,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凡生灵陨落,魂体皆入地府,依其生前功过,定其轮回去向,违者,以轮回神光镇压。”
祝融与共工被轮回之力震慑,停下了争斗。他们看着那些在轮回中重获新生的魂体,第一次意识到“死亡并非终结”,而无休止的争斗,只会积累更多的业力,让自己的轮回之路更加艰难。
最终,祝融以自身火之本源修补不周山的裂痕,共工则以水之大道滋养因战火枯萎的生灵,两人的业力在行动中渐渐消散,眉心甚至出现了淡淡的轮回印记。
宁采臣没有干涉他们的选择,只是默默完善着轮回法则。他根据洪荒世界的特性,在六道之外,增设了“修罗道”——专门收容那些因争斗而死、戾气未消的魂体,让他们在战斗中磨砺心性,待戾气散尽,再入其他道轮回。
他还与女娲达成约定:当女娲以黄土造人,赋予凡人生命时,他将为凡人开启“人道轮回”,让他们虽寿命短暂,却能在轮回中积累功德,有朝一日飞升天道,与先天神圣平起平坐。
“轮回面前,众生平等。”宁采臣对女娲说,六道轮回盘上,代表“人道”的光环愈发明亮。
女娲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她能看到,有了轮回的保障,洪荒世界的生灵不再畏惧死亡,反而能更坦然地面对生命的历程,无论是先天神圣,还是未来的凡人,都能在轮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第四章:道统传承,轮回不息
洪荒世界稳定后,先天神圣们开始建立自己的道统,传播各自掌控的大道。三清立教,宣扬“道法自然”;女娲造人,奠定“人道”根基;伏羲演八卦,探索“天机”奥秘,而宁采臣的“轮回道统”,则隐藏在幽冥地府的深处,不显于外,却无处不在。
他很少直接干涉洪荒的演化,只是默默维系着轮回的运转。当地府的魂体越来越多,他便以混沌本源创造出“阎罗王”“判官”“鬼差”等生灵,赋予他们管理轮回的职责;当洪荒出现扰乱秩序的“邪魔”,他便派遣地府强者,以轮回神光将其镇压,打入地狱道净化;当有生灵勘破生死,欲脱离轮回,他也不阻拦,只在其魂体上留下一道“轮回印记”——若有朝一日道心失守,仍可凭此印记重入轮回,寻回真我。
有一次,一位名为“玄奘”的凡人高僧,历经千辛万苦,前往西天求取“真经”,欲超度洪荒的怨魂。他途经幽冥地府时,宁采臣现身与其对谈。
“真经虽能超度一时,却不能化解根本。”宁采臣指着忘川河畔的魂体,“众生的怨,源于执念;执念的根,在于‘我执’。唯有让他们在轮回中亲身体悟,方能彻底放下。”
玄奘合十行礼:“贫僧明白。但轮回之路漫长,愿以余生,为众生指引方向。”
宁采臣颔首,以轮回之力为玄奘加持:“你之愿力,可化作‘佛光’,融入轮回通道。凡诚心向佛者,轮回时可少受苦难,早悟菩提。”
此后,玄奘的佛光与轮回大道相融,在人道与天道之间开辟出一条“西天极乐通道”,成为洪荒世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随着时间推移,洪荒世界经历了无数次动荡:巫妖大战,生灵涂炭,宁采臣以轮回之力收容亿万魂体,待战后重新分配道域,让巫妖两族得以延续;封神之战,因果纠缠,他派遣地府判官记录各方功过,确保战后封神的公平;甚至后来的西天取经,他也暗中引导,让参与其中的生灵在劫难中消弭业力,完善自身道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每一次动荡,都是对轮回大道的考验,也是其完善的契机。到最后,轮回已不再是简单的“生灭循环”,而是融入了洪荒世界的每一条法则:天道的奖惩,依轮回功过而定;人道的兴衰,随轮回气运而变;甚至妖道、魔道的演化,都与轮回的平衡息息相关。
宁采臣的身影,也渐渐从幽冥地府走出,融入洪荒的天地之间。有时,他是山野间的老者,向迷路的旅人讲述“善恶终有报”的故事;有时,他是寺庙里的佛像,接受众生的祈愿,却不直接回应,只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因果;有时,他甚至化作一阵清风,拂过战场,带走逝者的魂体,送往轮回的彼岸。
他的记忆,始终未曾恢复,却在轮回大道的运转中,找到了新的“真我”——不是兰若寺的书生,不是大千世界的主宰,也不是混沌中的行者,而是洪荒世界的轮回之主,是先天混沌魔神·轮回。这个“我”,与先天轮回大道融为一体,与洪荒的生灭共存,虽历经变化,却始终不变的,是对“平衡”与“延续”的守护。
在洪荒世界的某个角落,一株从轮回种子中生长出的“轮回树”正在悄然发芽。树干上,隐约能看到四十九道年轮,每一道年轮里,都藏着一个关于大千世界、关于轮回种子、关于终末之劫的模糊故事。
宁采臣路过此地,伸手抚摸着树干。轮回树轻轻摇曳,落下一片叶子,飘向幽冥地府的方向,化作一道新的轮回通道。
他微微一笑,转身走向洪荒的深处。先天轮回大道的光芒,如同永不熄灭的星辰,照亮着生灵的轮回之路,也照亮着他作为混沌魔神的、永无止境的守护之旅。
混沌重生,轮回不息,这便是他的道,是先天混沌魔神·轮回的宿命,也是新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