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汉灵帝刘宏:我卖我的官,你俩斗去吧

好在东汉王朝还有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皇甫嵩、朱儁、曹操等人合兵,在颍川长社击败黄巾军,斩首数万级。南阳太守秦颉击败斩杀宛城黄巾军首领张曼成。皇甫嵩在广宗与张角弟张梁率领的黄巾军主力对峙,用计击败了黄巾军,并斩杀了张梁。十一月,又在曲阳击败斩杀了张角的另一个弟弟张宝。至当年底,黄巾起义基本被平定。

虽然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但东汉王朝也元气大伤。这场起义就像一场大地震,把东汉王朝的根基给震得松动了。各地的豪强势力趁机崛起,形成了一个个割据势力,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王朝并没有迎来太平,而是陷入了更加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边疆地区又出现了新的动乱。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湟中义从的首领胡人北宫伯玉联合先零羌及枹罕、河关两地盗贼起兵。刘宏先后派皇甫嵩和张温率军讨伐,都没能平定。

中平三年(186年)二月,江夏郡士兵赵慈造反,杀死了南阳太守秦颉,后被荆州刺史王敏平定。十月,武陵郡的蛮族起兵反抗,被当地的郡兵镇压。十二月,鲜卑族侵入幽州和并州。

中平四年(187年),渔阳人张纯、张举联合乌桓部落首领丘力居,公开反叛汉朝。十月,长沙人区星反叛,刘宏下诏任命议郎孙坚为长沙太守,率军平定叛乱。

在各地动荡的局势下,刘宏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并任命刘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东海人刘虞为幽州牧。这一改革本意是为了加强地方的管理,镇压叛乱,可没想到却让地方权力得以膨胀,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平五年(188年),冀州刺史王芬密谋废掉皇帝,改立合肥侯,虽然最终未果,王芬畏罪自杀,但这也说明了刘宏的统治已经失去了人心。八月,刘宏设置西园八校尉,想借此来掌控军权。自从黄巾起义后,他开始留心军事,十月,还自称“无上将军”,在平乐观举行阅兵。可这些举措,都已经无法挽回东汉王朝的颓势了。

中平六年四月丙辰(189年5月13日),刘宏病逝于洛阳南宫嘉德殿,终年33岁。他这短暂的一生,给东汉王朝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灾难。谥号孝灵皇帝,一个“灵”字,看似是对他的褒奖,实则充满了讽刺。

刘宏死后,他的长子刘辩即位,改元光熹。可这刘辩也没当多久皇帝,就被董卓给废了。董卓自为司空,掌握了朝政大权。从此,东汉王朝彻底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名存实亡。

回顾汉灵帝刘宏的一生,他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把国家当成了自己的玩具,肆意玩耍。他任由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自己却沉迷于骄奢享乐之中。他卖官鬻爵,破坏了国家的政治生态;他无视百姓的疾苦,引发了黄巾起义;他的一系列错误决策,让东汉王朝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评价刘宏:“灵帝负乘,委体宦孽。征亡备兆,《小雅》尽缺。麋鹿霜露,遂栖宫卫。”这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把刘宏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都给刻画了出来。

参考《后汉书·孝灵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