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有人劝李世民“魏徵太狂了,您该治治他”,李世民却笑着说“魏徵就像一面镜子,他骂我,我才能知道自己哪里错了”。《贞观政要》里记载,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话不是装出来的,魏徵去世的时候,李世民哭了好几天,还亲自写了碑文。
除了纳谏,李世民还特别重视老百姓。他登基后,马上废除了隋炀帝时期的苛捐杂税,还规定“凡是遇到灾年,官府要开仓放粮”。有一年关中大旱,李世民亲自到田里查看,看见老百姓吃树皮,他当场就哭了,还下令“把宫里的粮食拿出来分给老百姓,自己带头吃粗粮”。《旧唐书·太宗本纪》里写“贞观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意思是“虽然有灾荒,但老百姓没抱怨,因为皇帝真的在帮他们”。
在用人上,李世民更是打破了“门第偏见”。不管你是关陇贵族,还是山东寒门,只要有本事,他就敢用。房玄龄擅长谋划,杜如晦擅长决断,李世民就让他们当宰相,合称“房谋杜断”;尉迟恭是降将,秦叔宝是瓦岗寨过来的,李世民照样让他们当大将军;甚至李建成的旧部魏徵、王珪,李世民也不计前嫌,让他们当谏官。他说“用人就像用斧子,不管这斧子是哪里来的,只要能砍柴,就是好斧子”。
在对外关系上,李世民也没软过。突厥老是来边境骚扰,李世民一开始忍了几年,等唐朝国力强了,就派李靖带兵北伐,把东突厥灭了,还活捉了颉利可汗。后来西域的高昌国不听话,李世民又派侯君集去打,把高昌国变成了唐朝的州县。周边的小国一看唐朝这么厉害,都跑来归附,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意思是“天下共同的可汗”。《新唐书》里说“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邪?’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这时候的唐朝,已经成了东亚的霸主。
不过李世民也不是完美的。他晚年的时候,也犯了一些错——比如想修宫殿,比如对太子李承乾越来越不满意,甚至还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死伤了不少士兵。有人说“贞观之治到后期就不行了”,可就算这样,李世民也没像隋炀帝那样昏庸。他晚年的时候,还专门写了《帝范》,教太子李治怎么当皇帝,里面说“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意思是“你要学古代的贤君,别学我,我还有很多错”。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在皇帝里可不多见。
公元649年,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宫去世,享年五十二岁。他当了二十三年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留下了一个国力强盛、百姓安乐的唐朝。可直到今天,人们提起他,还是会想起“玄武门之变”——有人说他“杀兄逼父,得位不正”,有人说他“要是不发动政变,唐朝早就乱了”。
其实李世民自己也知道,这事儿是他一生的污点。他曾多次想查看《起居注》(记录皇帝言行的史书),想知道史官是怎么写玄武门之变的。褚遂良说“史官写什么,就是为了让皇帝不敢做错事,您不能看”,李世民没办法,只能找房玄龄,让他“把《起居注》改得委婉点”。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史书里,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多少有点“为李世民辩护”的意思——可就算这样,他也没敢把“杀兄弟”改成“兄弟自杀”,还算保留了一点真实。
不过比起他的过错,他的功劳显然更大。他开创的贞观之治,成了后世皇帝的“标杆”——不管是宋朝的赵匡胤,还是明朝的朱元璋,都把“贞观之治”当成学习的榜样。老百姓记得他废除苛捐杂税,记得他让魏徵骂自己,记得他把突厥打跑,让边境的人能安心种地。甚至到了清朝,康熙皇帝还说“朕常读《贞观政要》,想效仿唐太宗,做个明君”。
《旧唐书》的作者刘昫,在写完《太宗本纪》后,评价李世民“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意思是“从古到今,像李世民这样听劝、能干的皇帝,就他一个”。这个评价可能有点夸张,但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李世民的一生,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从贵族少年到反隋先锋,从秦王到太子,从杀兄弟的“狠人”到开创盛世的明君。他不是完美的圣人,也不是残忍的暴君,他只是一个有野心、有能力、也有过错的普通人,只是他碰巧生在了帝王家,碰巧成了改变历史的人。
参考《贞观政要》《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