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武周武则天:日月当空瞾,一代女王的传奇人生

一开始,武媚还只是在旁边出主意,后来直接参与决策。《旧唐书》里说她“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人们甚至把她和李治称为“二圣”——一个皇后能和皇帝平起平坐,这在古代从未有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武媚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反对她的大臣。首当其冲的是长孙无忌,他根基深,不好扳倒,武媚就让许敬宗罗织罪名。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和韦季方谋反,李治一开始不信:“我舅舅怎么会谋反?”可许敬宗拿出“伪造证据”,武媚又在一旁吹风:“陛下,长孙无忌权势太大,要是真反了,后果不堪设想,就算是舅舅也不能姑息。”

李治本就软弱,被这么一忽悠就信了。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削去官爵,流放到黔州,没多久就被许敬宗派人逼得自杀。褚遂良、韩瑗这些反对者也没好下场,不是被流放就是病死他乡。武媚用铁血手腕扫清了障碍,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

她也不是只知道打压异己,还做了不少实事。比如重视人才选拔,原来科举多选士族子弟,普通百姓没机会,武媚就提出“广开才路”,不管出身,有本事就能考,还亲自出题考试,这就是“殿试”的雏形。(《新唐书》载:“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后来的名相狄仁杰,就是这时候被提拔起来的。

她还重视农业,减轻赋税,鼓励开垦荒地,编纂《兆人本业记》推广农技。在她治理下,唐朝经济继续发展,人口也不断增加。

随着权力越来越大,李治也开始不安了。上元元年,他头疼病加重,看着武媚在朝堂上发号施令,大臣们唯唯诺诺,心里的恐慌越来越深。他偷偷把宰相上官仪叫进宫,叹气说:“皇后权势太大,朕这个皇帝做得太窝囊了。”(《资治通鉴·唐纪十七》载:“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

上官仪本就看不惯武媚干政,赶紧说:“陛下不如下旨废后,把大权拿回来。”李治被说动了,让上官仪当场草拟诏书。可宫里到处是武媚的眼线,诏书刚写好,消息就传了过去。

武媚一听,火冒三丈,立马冲进宫里。李治一看她来了,吓得手里的诏书都掉了,结结巴巴说:“不是朕要废后,是上官仪教朕的!”武媚没废话,转头就把上官仪给办了,抄家灭族。经此一事,李治彻底没了反抗的心思,成了真正的“傀儡皇帝”。

弘道元年,李治驾崩,太子李显即位,也就是唐中宗。武媚成了皇太后,继续临朝称制。李显比他爹还软弱,刚登基就想提拔老丈人韦玄贞当宰相,还说“就算把天下给韦玄贞也没什么”。武媚一看这儿子不成器,直接把他废了,改立李旦为帝,也就是唐睿宗。

李旦更乖,知道母亲厉害,干脆啥都不管,把朝政全交给武媚。这时候,武媚称帝的心思越来越明显,可朝堂上还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尤其是李唐宗室。

垂拱四年,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反抗,可他们没什么本事,没多久就被武媚平定了。武媚趁机大肆清算李唐宗室,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几乎把能威胁她的人都除干净了。

载初元年,武媚觉得时机成熟了,让李旦禅位给自己。公元690年,她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改元天授,自称“圣神皇帝”。这一年,她六十六岁,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称帝后,武媚没放松,一方面继续打击反对者,重用酷吏来俊臣、周兴等人,搞了不少冤案;另一方面也没忘了治国,她重视人才,除了殿试,还开创了“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经济上继续鼓励农业,推行均田制,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长安四年,武媚已经八十二岁,身体越来越差,朝政被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大臣们担心二张作乱,联合起来发动“神龙革命”,逼迫武媚退位,迎李显复位,恢复唐朝国号。

神龙元年十一月,武媚病逝,享年八十三岁。临终前,她留下遗诏,去掉帝号,恢复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乾陵,还立了一块“无字碑”——功过是非,让后人自己评说。

《旧唐书》评价她:“治乱之迹,系乎其人。”她确实狠辣,杀亲子、诛功臣、灭宗室,手段铁血;可她也确实有治国之才,在她统治下,唐朝承前启后,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不管是骂她“妖后”,还是赞她“明君”,都没法否认,武则天用自己的一生,在男权至上的古代,写下了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

参考《旧唐书》《资治通鉴·唐纪十七》《新唐书》《旧唐书·许敬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