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刘克明还能忍,觉得“皇帝就是小孩子脾气,过一会儿就好了”。可时间长了,他心里就越来越怕——李湛这小子下手没轻没重,万一哪天玩疯了,真把自己杀了怎么办?而且刘克明暗地里早就跟一些宫女有染,他怕李湛哪天发现了,自己还是死路一条。
《新唐书·宦官传》里说:“克明得幸于敬宗,然帝性躁,数加笞辱,克明惧,乃与苏佐明、石定宽等谋乱。” 这里的“笞辱”,就是用鞭子抽、用棍子打的意思。刘克明忍无可忍,就跟几个同样被李湛欺负过的宦官苏佐明、石定宽,还有几个对李湛不满的禁军将领,偷偷谋划着要“除掉”李湛。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这天是李湛的生日。他在皇宫里摆了盛大的宴席,跟宦官、宫女还有戏子们一起喝酒庆祝。喝到半夜,李湛觉得还不尽兴,又带着刘克明、苏佐明等人去禁苑里“打夜狐”。那天运气不错,李湛亲手射死了好几只狐狸,高兴得不得了,回来后又接着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连路都走不稳了。
刘克明见机会来了,就跟苏佐明使了个眼色,然后扶着李湛去“出宫”(上厕所)。到了厕所门口,李湛还迷迷糊糊地问:“今天玩得真开心,明天咱们还来打夜狐好不好?” 刘克明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等李湛走进厕所,苏佐明突然从后面冲了上来,用一根早就准备好的绳子,套在了李湛的脖子上,使劲一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湛瞬间清醒了,想喊却喊不出来,手脚乱蹬了几下,就不动了。这一年,他才十八岁,当了两年皇帝,死的时候手里还攥着白天射狐狸用的弓箭。
《旧唐书·唐敬宗本纪》里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很简略:“宝历二年十二月辛丑,帝夜猎还宫,与中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二十八人饮酒。帝醉,入室更衣,殿上烛忽灭,苏佐明等弑帝于室内,时年十八。” 短短几十字,就把一个皇帝的死亡写得轻描淡写,可背后的阴谋和血腥,却让人不寒而栗。
刘克明杀了李湛后,想伪造遗诏,立穆宗的弟弟、绛王李悟为皇帝,自己当“幕后老板”。可他没想到,另一个大宦官王守澄早就看他不顺眼了。王守澄手里掌握着神策军的兵权,他听说李湛被杀,刘克明想篡位,立刻带着神策军冲进皇宫,杀了刘克明、苏佐明还有绛王李悟,然后立李湛的弟弟、江王李昂为皇帝,也就是唐文宗。
一场宫廷政变,就这么在血雨腥风中结束了。李湛的尸体,被悄悄埋在了庄陵(今陕西三原县),连个像样的葬礼都没办。直到文宗即位后,才追谥李湛为“睿武昭愍孝皇帝”,可这谥号再好听,也改变不了他“玩乐天子”的名声。
李湛死了,可关于他的笑话,却在唐朝的史书里留了下来。后世的史学家提起他,几乎没什么好话——《旧唐书》说他“昏童失德,昵比群小,以致祸起萧墙,身弑国危”;《新唐书》说他“帝童昏,无德政,唯耽于逸乐,终为竖宦所弑,悲夫”;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都忍不住骂他“敬宗之暴卒,非不幸也,盖自取之也”。
其实平心而论,李湛也不是天生的“坏皇帝”。他登基的时候才十六岁,正是贪玩的年纪,加上他爹穆宗没教他怎么当皇帝,身边又全是一群只会阿谀奉承的宦官和小人,没人引导他走正路,他最终走上“荒唐”的道路,多少有点“环境造就人”的意思。
可话又说回来,“皇帝”这个职位,从来就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你可以贪玩,但不能耽误国事;你可以信任身边的人,但不能不分忠奸;你可以享受皇权,但不能无视百姓的死活。李湛恰恰把这些都忘了——他把皇宫当成了游乐场,把权力当成了玩乐的工具,把百姓的疾苦当成了“与我无关”的小事,最终落得个“身丧宦官手”的下场,只能怪他自己。
有个小细节很有意思:李湛生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