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圣旨一下,全国都动了起来。据《新唐书·武宗纪》记载,这次灭佛,一共拆毁了寺庙四万多座,还俗的和尚尼姑二十六万多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唐朝的财政状况,一下子就好转了不少,劳动力也增加了很多。
但这事也引来了不少反对的声音。有些信佛的大臣,就跟李炎说:陛下,佛教是教化百姓的,您这么做,会不会引起百姓的不满啊?李炎却说:朕不是要灭佛,是要整顿佛教。那些真正修行的和尚尼姑,朕会让他们继续留在寺庙里;但那些借着佛教之名,逃避赋税、鱼肉百姓的人,朕必须收拾他们。
其实,李炎这么做,还有个私人原因——他信道教,想让道教成为唐朝的国教。他登基后,就请了很多道士进宫,跟他们一起研究炼丹、养生。这次灭佛,也有打压佛教、抬高道教的意思。但不管怎么说,会昌灭佛确实解决了唐朝当时的不少难题,也算是李炎的一大功绩。
李炎是个有抱负的皇帝,他想把唐朝重新带向繁荣,所以当了皇帝后,一直很勤奋。《旧唐书·武宗纪》说他在位六年,英明果断,振举朝纲,天下翕然称治。要是他能一直这么干下去,说不定真能成为唐朝的中兴之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坏就坏在他信道教,尤其是相信道士炼的。他觉得,吃了金丹就能长生不老,就能有更多的时间治理国家。于是,他请了一个叫赵归真的道士,专门在宫里给他炼丹。
赵归真炼的金丹,其实就是些重金属,比如铅、汞之类的。这些东西吃多了,对身体的伤害特别大。李炎刚开始吃的时候,还没什么感觉,反而觉得精神好了不少。可没过多久,他的身体就开始出问题了——先是脾气变得特别暴躁,经常跟大臣们发火;然后是脸上、身上长出了很多毒疮,疼得他晚上睡不着觉;最后连话都说不清楚了,只能靠太监传话。
李德裕见李炎变成这样,心里特别着急,就劝他说:陛下,那些金丹都是骗人的,您别再吃了!要是您觉得身体不舒服,咱们可以请太医来看啊。可李炎已经听不进去了,他觉得赵归真说的是对的,吃金丹出现这些反应,是的过程,坚持下去就能长生不老。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正月,李炎的病情越来越重,已经不能上朝了。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想立太子。可他的儿子都还小,最大的也才几岁,他担心自己死后,宦官又会搞事情,就跟李德裕商量,想立自己的叔叔、光王李忱为皇太叔,让他继承皇位。
李德裕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李忱虽然平时看起来有点(其实是装的,为了躲避宦官的迫害),但为人稳重,应该能当好皇帝。于是,李炎就下了一道圣旨,立李忱为皇太叔,代理朝政。
这年三月,李炎在大明宫的会昌殿驾崩,年仅三十三岁。《旧唐书·武宗纪》里说他崩于会昌殿,时年三十三,还评价他惜乎享国不永,未竟其志——可惜啊,他在位时间太短,没能完成自己的志向。
李炎死后,李忱登基,就是唐宣宗。宣宗上台后,因为跟李德裕有矛盾,就把李德裕贬到了地方,李炎时期的很多政策也被废除了。但不管怎么说,李炎在位的六年,确实给中晚期的大唐带来了一丝希望,他整顿吏治、平定藩镇、改革财政,这些功绩都被写进了史书里。
只是让人可惜的是,这么一个有能力的皇帝,最后却因为吃金丹送了命。要是他当初不信那些道士的鬼话,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把唐朝治理得更好。可历史没有如果,李炎最终还是成了唐朝众多英年早逝的皇帝之一,只留下了一个的庙号,和一段让人唏嘘的往事。
李炎的一生,就像一场短暂而热烈的烟火。他从一个不起眼的王爷,逆袭成为掌控朝政的皇帝;他收拾宦官、重用贤臣、平定藩镇、改革财政,把中晚期的大唐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可他最终却因为迷信金丹,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不是一个完美的皇帝,有过过错,有过遗憾;但他也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在唐朝最艰难的时候,撑起了一片天。正如开篇那首《西江月》里写的:曾是深宫潜龙,一朝权掌天工。灭佛拓土气如虹,怎奈金丹误种。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它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功绩而掩盖他的过错,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过错而否定他的功绩。李炎就这么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里,等着后来的人,去读他的故事,去评他的一生。
参考《旧唐书·武宗纪》《新唐书·仇士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