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李存勖实在没人可用了,只好让李嗣源带兵去平叛。李嗣源心里不愿意——他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打赢了可能会被猜忌,打输了更是死罪。可君命难违,他只能硬着头皮带着大军出发。
到了邺都城外,李嗣源没急着攻城,而是想劝叛军投降。他知道士兵们都是被逼反的,只要朝廷答应给他们发军饷,赦免他们的罪,说不定就能平息叛乱。可就在他跟叛军谈判的时候,他手下的士兵突然哗变了——这些士兵大多是跟着李嗣源打了一辈子仗的老部下,他们早就看不惯李存勖的昏庸,也怕李嗣源打完仗后被李存勖害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群士兵冲进李嗣源的大帐,把刀架在他脖子上,大喊:“将军!皇上昏庸无道,戏子当权,功臣们死的死、逃的逃,咱们就算平定了叛乱,回去也没好下场!不如咱们反了,拥立将军当皇帝!”真有点“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意思。
李嗣源当时都懵了,他赶紧摆手说:“兄弟们,别胡闹!我深受先帝(李克用)和皇上的恩宠,怎么能造反呢?”可士兵们根本不听,还把一件黄色的袍子披在了他身上(这袍子是士兵们临时找的,不是真的龙袍,却有点“黄袍加身”的意思)。《新五代史·明宗纪》里记载:“军乱,嗣源为兵所逼,不得还,遂入邺都,与在礼合。”意思是军队哗变,李嗣源被士兵逼迫,没办法回去复命,只好进入邺都,跟赵在礼的叛军联合在了一起。
李嗣源心里清楚,这下彻底完了——不管他是不是自愿的,跟叛军联合,就是谋反大罪,回去肯定会被李存勖杀头。没办法,他只能硬着头皮,带着军队往洛阳方向进军,想找李存勖解释清楚。可一路上,越来越多的士兵和将领来投奔他——大家都知道李存勖不行了,想跟着李嗣源混个前程。
李存勖在洛阳听到李嗣源“谋反”的消息,吓得魂飞魄散。他赶紧派大军去拦截,可派去的军队要么投降了李嗣源,要么干脆跑了。最后,连宫里的戏子都背叛了他——一个叫郭从谦的戏子,趁着李存勖不备,发动兵变,把李存勖射死在了宫里。
李嗣源赶到洛阳的时候,李存勖已经死了。大臣们见大势已去,纷纷劝李嗣源登基称帝。李嗣源还想推辞,说自己是被逼的,只想辅佐皇室。可大臣们说:“现在天下无主,只有将军您威望高、得民心,要是您不当皇帝,天下又要大乱了!”
就这样,在士兵和大臣们的“逼迫”下,李嗣源在洛阳登基,改元“天成”,成了后唐的第二位皇帝——从马奴到皇帝,他的人生,简直比小说还离奇。
李嗣源登基的时候,已经快六十岁了。他这辈子吃过苦,打过仗,见过太多百姓的苦难和朝廷的腐败,所以当上皇帝后,他没想着享乐,而是一门心思搞改革,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他的第一个“神操作”,就是杀戏子、清贪官。李存勖在位时,戏子们作威作福,贪污受贿,老百姓恨得牙痒痒。李嗣源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作恶多端的戏子全部抓起来,该杀的杀,该贬的贬,还把戏子们当官的权力给取消了——他跟大臣们说:“戏子就是唱戏的,懂什么治国?让他们当官,不是坑老百姓吗?”
对于贪官污吏,李嗣源更是毫不手软。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反腐小组”,严查各地官员的贪污情况。有个叫孔谦的租庸使(管财政的官),在李存勖时期贪污了大量钱财,还发明了各种苛捐杂税,老百姓怨声载道。李嗣源查明情况后,直接把孔谦砍了头,还把他发明的苛捐杂税全部废除。《旧五代史·明宗纪》里说他:“即位之初,减赋税,除苛法,罢宫人,省冗官,中外翕然称治。”意思是他刚登基,就减少赋税,废除苛捐杂税,遣散多余的宫女,裁减没用的官员,朝廷内外都称赞他治理得好。
他的第二个“神操作”,是体恤百姓,发展生产。李嗣源知道老百姓最缺的是粮食,所以他下令:各地官员要鼓励农民种地,凡是开垦荒地的,免三年赋税;遇到灾年,要及时开仓放粮,不能让老百姓饿死。有一年,山东一带闹旱灾,老百姓颗粒无收,到处逃荒。李嗣源接到消息后,不仅派人送去粮食,还亲自下旨,让当地官员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百姓。他对大臣们说:“我当皇帝,不是为了自己享福,是为了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要是老百姓都饿死了,我这个皇帝还有什么用?”
他还特别节俭,以身作则。李存勖在位时,宫里的宫女有几千人,珠宝玉器堆积如山。李嗣源登基后,把大部分宫女遣散回家,让她们嫁人;宫里的珠宝玉器,除了必要的礼器,其余的全部卖掉,换成粮食救济百姓。他自己穿的衣服,都是粗布做的,吃饭也只有几个小菜,从不搞铺张浪费。有大臣劝他:“陛下是天子,应该穿得华丽一点,不然显不出皇家的威严。”李嗣源笑着说:“皇家的威严,不是靠衣服和珠宝撑起来的,是靠老百姓的拥护撑起来的。要是老百姓都过得不好,我穿再华丽的衣服,也没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