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后晋少帝石重贵:硬刚契丹的"嘴强帝王"

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十二月,石重贵率领文武百官,打开开封城门,向契丹投降。耶律德光来到开封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石重贵叫过来,当面数落他的罪状:你当初为什么不称臣?为什么敢跟我作对?现在知道错了吗?

石重贵这时候早就没了往日的硬气,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臣知道错了,求陛下饶臣一命!耶律德光看着他那副窝囊样,心里又好气又好笑,说:饶你可以,但你不能再当皇帝了。朕要把你押到契丹去,让你好好反省反省!

没过多久,耶律德光就下令,把石重贵和他的家人、亲信都押上囚车,送往契丹的都城临潢府。临走那天,开封的百姓们都涌到街上,看着石重贵的囚车远去,有人叹息,有人骂他荒唐。石重贵坐在囚车里,看着熟悉的街道,想起自己当初登基时的意气风发,再看看现在的狼狈模样,忍不住哭了起来。

路上,石重贵和他的家人吃了不少苦。契丹兵对他们一点都不客气,不仅不给他们足够的食物,还经常打骂他们。有次,石重贵的皇后李氏想找契丹兵要件棉衣,结果被契丹兵骂了回去:你们这些亡国奴,还想要棉衣?能活着就不错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到了临潢府后,耶律德光并没有杀石重贵,而是把他封为负义侯,囚禁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黄龙府地处北方,气候寒冷,石重贵和他的家人只能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靠契丹朝廷给的一点粮食度日。以前养尊处优的皇帝皇后,现在不仅要自己做饭,还要忍受寒冷和饥饿。

有天,石重贵看着窗外的大雪,想起了在开封的日子,忍不住对李氏说:要是当初听冯道的话,跟契丹称臣,咱们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啊!李氏也哭着说: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都怪咱们太任性,太好面子了。

后来,耶律德光去世,契丹内部发生内乱,石重贵又被转移到了建州(今辽宁朝阳)。在那里,他和家人开垦了几亩田地,自己耕种,过起了农民的生活。虽然辛苦,但至少不用再受契丹兵的打骂。

《新五代史·晋少帝纪》里记载:帝在建州,得田五十余顷,耕而食之。意思是石重贵在建州得到了五十多顷田地,靠耕种这些田地为生。

就这样,曾经的后晋皇帝石重贵,从嘴强帝王变成了亡国之君,最后又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建州活了十几年,直到北宋建立后,才在孤独和悔恨中去世,享年六十岁左右。

石重贵的一生,用荒唐又可惜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他本来可以做一个守成之君,哪怕继续向契丹称臣,至少能保住后晋的江山,让百姓们过上安稳日子。可他偏偏要,要有骨气,最后却因为没实力,把江山玩没了,自己也成了阶下囚。

说他荒唐,是因为他太好面子,太容易膨胀。第一次打败契丹,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开始沉迷享乐,不管朝政;第二次打败契丹,更是飘到了天上,连基本的备战都忘了。他以为契丹是纸老虎,却不知道自己的后晋才是纸糊的江山——百姓困苦,官员腐败,军队离心离德,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跟强大的契丹抗衡?

说他可惜,是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他登基初期,确实想过要好好治理国家,减轻百姓的负担;面对契丹的侵略,他也敢御驾亲征,不像有些皇帝那样只会逃跑。要是他能脚踏实地,不那么好高骛远,不那么听奸臣的话,或许真的能让后晋多撑几年。

石重贵的悲剧,其实是实力配不上野心的典型。他想摆脱儿皇帝的耻辱,想让后晋挺直腰杆,这个想法本身没错。可问题是,他没有认清现实——后晋的实力根本不是契丹的对手,想要跟契丹掰手腕,就得先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而不是靠嘴硬和一时的侥幸取胜。

就像《旧五代史》对他的评价:少帝负英气,有胆识,而无远略,昵近小人,排斥忠良。及契丹入寇,不知持重,轻与决战,遂至亡国。意思是少帝有英气,有胆识,却没有长远的谋略,亲近小人,排斥忠臣。等到契丹入侵,不知道谨慎行事,轻易跟契丹决战,最后导致亡国。

石重贵最终还是成了亡国之君,在北方的寒风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他的故事,也成了五代十国时期一个让人叹息的插曲,提醒着后来的统治者:治国不是过家家,任性和冲动,只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旧五代史·少帝纪》《旧五代史·杜重威传》《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