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后晋的军队根本不是契丹人的对手。开运三年(946年),契丹大军攻克后晋的都城开封,活捉了石重贵,后晋灭亡。耶律德光得意洋洋地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辽”,还放纵士兵在中原烧杀抢掠,老百姓恨得牙痒痒,到处都有人起兵反抗契丹人。
小主,
《资治通鉴》里记载当时的惨状:“契丹纵兵掠京城,民死者什三四,取三司财帛,悉辇归其国。”意思是契丹人在开封城里大肆抢掠,老百姓死了十分之三四,他们还把后晋国库的钱财全部运到契丹。
这时候,刘知远知道,自己该出手了。他在河东召集手下将士,说:“契丹人欺负咱们中原人,杀咱们的百姓,抢咱们的钱财,这种日子咱们能忍吗?今天我刘知远要起兵,驱逐契丹人,还中原百姓一个太平!愿意跟我干的,以后咱们同享富贵;不愿意的,我也不勉强。”
将士们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一听刘知远要起兵,纷纷响应:“愿随大人征战!”刘知远又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契丹人的使者,一律杀了;凡是契丹人任命的官员,一律赶走。咱们要让契丹人知道,中原不是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刘知远的军队纪律严明,又打着“驱逐契丹”的旗号,很快就得到了中原百姓的支持。老百姓纷纷给军队送粮食、送衣服,还有不少人直接加入军队。契丹人本来就因为遭到反抗,日子不好过,现在又遇到刘知远的大军,更是节节败退。耶律德光看着形势不对,只好带着抢来的钱财,灰溜溜地逃回契丹,半路上还病死了。
这下,刘知远成了中原最有威望的人。各地的节度使纷纷派人来归附,劝刘知远登基称帝。刘知远一开始还假意推辞:“我只是想驱逐契丹人,没想当皇帝。”可手下的大臣们早就看透了他的心思,天天在他面前劝进,说:“大人,现在天下无主,您要是不登基,老百姓就没了依靠,那些坏人也会趁机作乱。您就当为了天下百姓,登基吧!”
公元947年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这一年,刘知远四十四岁,从一个放马娃,硬生生逆袭成了皇帝,堪称五代十国时期最励志的“草根选手”。
刘知远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秩序。当时中原因为契丹人的抢掠和战乱,到处都是盗贼,老百姓根本没法过日子。刘知远下了一道严令:“凡是盗贼,不管偷了多少东西,一律处死;凡是官员贪污受贿,一经发现,全家抄斩。”
这道命令一出来,朝野上下都吓了一跳——以前的皇帝顶多就是流放、贬官,刘知远这是来真的!有个官员贪了老百姓十贯钱,被刘知远知道后,当即下令斩首,还把他的尸体挂在城门口示众。其他官员一看,再也不敢贪污了;盗贼们也吓得不敢出来作案,中原的秩序很快就稳定下来。
《旧五代史·汉高祖纪》里说他:“帝在藩邸,多历艰难,知民间疾苦,及即位,专以爱民为急,故能以少击众,平定天下。”意思是刘知远在没当皇帝的时候,经历了很多艰难,知道老百姓的疾苦,所以登基后,把爱护百姓当成最重要的事,才能以少胜多,平定天下。
不过,刘知远也不是个“软柿子”。他对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下手也特别狠。有个叫杜重威的节度使,以前是后晋的将领,契丹人来的时候,他投降了契丹,后来又想归附后汉。刘知远知道杜重威反复无常,根本不信任他,就派人把杜重威的军队包围起来,逼他投降。杜重威没办法,只好开城投降,刘知远当场就把杜重威关了起来,后来又找了个借口,把他全家都杀了。
有人觉得刘知远太狠了,可刘知远却说:“这种反复无常的人,今天能投降我,明天就能背叛我。留着他,就是给天下留祸患。”也正是因为这种“铁腕”,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节度使,都不敢再耍花样,纷纷乖乖归附,后汉的疆域很快就稳定下来,基本上恢复了后晋时期的地盘。
可就在刘知远准备大展拳脚,好好治理国家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正月,刘知远突然病倒了。一开始只是感冒发烧,他以为没什么大事,还坚持上朝处理政事。可没过几天,病情就越来越严重,连说话都费劲了。
刘知远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把宰相苏逢吉、枢密使杨邠等几个心腹大臣叫到床边,嘱咐他们:“朕不行了,以后朝政就交给你们了。太子刘承佑年纪还小,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他,别让那些奸臣有机可乘。还有,河东是咱们的根基,一定要派可靠的人去镇守,千万别出乱子。”
大臣们听了,都忍不住哭了起来,说:“陛下放心,我们一定辅佐太子,守护好后汉的江山。”刘知远又看了看太子刘承佑,想说什么,可话到嘴边,却再也说不出来了。正月二十七日,刘知远在开封的万岁殿驾崩,享年四十六岁,在位还不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