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辽圣宗耶律隆绪:契丹雄主的盛世传奇

在萧太后的统治下,辽国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但她也知道,不能一直把权力攥在自己手里,儿子耶律隆绪迟早要亲政。于是,她一边治理国家,一边培养耶律隆绪,教他如何处理政务,如何用人,如何带兵打仗。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耶律隆绪慢慢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皇帝。

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对于耶律隆绪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萧太后病逝,耶律隆绪终于迎来了亲政的时刻。《辽史》记载:“统和二十七年,太后崩,帝始亲政。”

亲政后的耶律隆绪,迫不及待地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深知,辽国虽然在母亲的治理下已经很强大了,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革和完善。于是,他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政治上,他进一步完善了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管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采用契丹旧制;南面官负责管理汉人事务,仿照唐朝制度。这样一来,既照顾了契丹人的传统,又能让汉人更好地融入辽国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他还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选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汉人进入官场,为辽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济上,耶律隆绪推行均田制,把土地分配给无地的农民耕种,鼓励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他还减轻赋税,让老百姓的生活负担大大减轻。为了促进贸易往来,他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与宋朝等周边国家进行贸易,辽国的经济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

文化上,耶律隆绪大力倡导汉契融合。他敕令翻译汉文经典,让契丹人也能学习到汉族的先进文化。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创作诗文,还经常与汉族文人交流切磋。在他的带动下,辽国的文化氛围变得异常浓厚,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耶律隆绪亲政后,辽国与宋朝之间的关系依然紧张。两国边境时常发生冲突,百姓苦不堪言。耶律隆绪深知,长期的战争对两国都没有好处,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

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耶律隆绪和萧太后率领大军南下,直逼宋朝边境。宋真宗赵恒吓得惊慌失措,想要迁都逃跑。好在宰相寇准力劝他御驾亲征,宋真宗这才硬着头皮来到澶州前线。

辽军虽然来势汹汹,但宋军也不甘示弱。在澶州城下,宋军凭借着坚固的城池和顽强的抵抗,挡住了辽军的进攻。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谁也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就在这时,耶律隆绪和宋真宗都意识到,这样打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双方开始进行和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协议,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澶渊之盟”。根据协议,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边界。

“澶渊之盟”的签订,让宋辽之间维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两国边境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百姓们终于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耶律隆绪也因此成为了辽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君主,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为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