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虽然胖,但仁厚,有学问,得到不少文臣支持,而且他是长子,符合嫡长子继承制,这在古代是天大的事。更重要的是,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后来的宣宗),聪明伶俐,朱棣特别喜欢,觉得这孩子有自己的影子。
朱棣犹豫了好几年,直到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才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这下朱高煦可炸了,觉得自己被骗了,在封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招兵买马,到处说太子的坏话,还想搞掉支持太子的大臣解缙。后来解缙被他陷害致死,朱高炽的日子也过得提心吊胆。
朱高燧也不是省油的灯,跟二哥勾结,想一起把大哥拉下马,甚至还想过毒死朱棣,自己继位。幸亏被朱棣发现,才算没闹出大乱子。
这场储位之争,闹了十几年,直到朱棣去世才算结束。最后朱高炽顺利继位,也算没辜负朱棣的选择——毕竟,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开创的仁宣之治,是明朝最安稳的时期。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已经六十五岁了,身体大不如前,但当他听说阿鲁台又在边境作乱时,还是决定第五次亲征。
这一次,他的身体实在扛不住了。大军出塞后,没找到阿鲁台的踪影,粮草又快用完了,只能班师。走到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附近)时,朱棣病倒了,没过几天就去世了。
临终前,他召见英国公张辅,留下遗诏:传位皇太子朱高炽,丧礼从简,不许扰民。这位一生征战的帝王,最终还是死在了征途上,也算得偿所愿。
朱棣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夺了侄子的皇位,杀了不少人,手段狠辣;但他又开创了永乐盛世,迁都北京,五征漠北,七下西洋,干成了很多皇帝想干都干不成的大事。
《明史》评价他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这评价够高了,但也没回避他的问题。
其实,评价一个皇帝,不能只看他的私德,更要看他的功业。朱棣虽然得位不正,但他确实把明朝带向了强盛,奠定了明朝两百多年的基业。他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雄狮,用铁腕和雄心,在大明的版图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迁都北京,看似只是换了个都城,实则是把国家的战略重心北移,用天子守国门的气魄,守护着中原的安宁。后来的历史证明,正是这个决定,让明朝在面对蒙古和后金的威胁时,有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他编修《永乐大典》,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把华夏文明的火种延续下去。这部大典收录了无数孤本善本,虽然大多失传,但仅存的部分,也足以让后人窥见古人的智慧。
他五征漠北,或许耗费巨大,但确实打出了明朝的国威,让蒙古人几十年不敢轻易南犯,为中原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他派郑和下西洋,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那些满载丝绸瓷器的宝船,不仅带去了贸易,更带去了和平与交流——这在闭关锁国成为常态的古代,显得尤为珍贵。
当然,他的铁血手段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杀方孝孺十族,开创了文字狱的先例;重用宦官设立东厂,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连续征战和大兴土木,也让百姓负担加重,晚年出现了一些民变。
但瑕不掩瑜,朱棣终究是个有大格局、大作为的皇帝。他不像父亲朱元璋那样只懂打天下,也不像侄子朱允炆那样只会纸上谈兵,他既懂铁血手腕,又有战略眼光,硬生生把明朝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据说朱棣去世前,曾望着北方的草原,喃喃自语:要是能再活十年,我定能彻底平定漠北,让大明永无边患。这话里,有不甘,更有一个帝王的终极追求。
他的一生,就像他亲手打造的紫禁城,威严、壮丽,却也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角落。有人骂他是篡位的乱臣,有人赞他是千古一帝,但无论如何,他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用一首诗来总结他的一生:
燕藩崛起靖难兵,铁骑踏平金陵城。
迁都北国固疆土,大典编成耀汗青。
七下西洋通四海,五征漠北定边庭。
功过是非任凭论,永乐雄风万古名。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