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三副铠起辽城,一生征战为兴京!

明朝得知抚顺失守后,派杨镐为辽东经略,率十万大军(号称四十七万)分四路攻打后金,史称“萨尔浒之战”。这一战,明朝军队兵分四路,分别由杜松、马林、刘綎、李如柏率领,企图合围赫图阿拉城。

努尔哈赤得知消息后,制定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他先派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率主力去打杜松的西路军,杜松是个急性子,不等其他三路军队到来,就率先发起进攻,结果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被后金军队包围,“全军覆没”,杜松本人也战死了。

接着,努尔哈赤又率主力去打马林的北路军,马林是个胆小鬼,看到杜松战败后,就龟缩在尚间崖(今辽宁抚顺北)不敢动,结果被后金军队包围,“大败,马林仅以身免”。

然后,努尔哈赤又派代善、皇太极去打刘綎的东路军,刘綎是明朝的名将,战斗力很强,但他孤军深入,又遇到了后金军队的埋伏,“力战而死,全军覆没”。

最后,李如柏的南路军得知其他三路军队都战败后,吓得魂飞魄散,没怎么打仗就撤退了。萨尔浒之战,后金军队以少胜多,歼灭明朝军队四万余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

这一战,是明朝和后金的转折点。明朝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主动进攻后金;而后金则声威大震,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乘胜追击,先后攻占了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等重镇,把后金的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了辽阳,后来又迁到了沈阳,改名“盛京”。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努尔哈赤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多疑和残暴。他晚年做了两件错事,给后金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第一件是杀了长子褚英。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骁勇善战,很早就跟着努尔哈赤打仗,立下了不少战功。努尔哈赤原本想立褚英为继承人,但褚英性格暴躁,跟其他兄弟和大臣的关系都不好,还想提前夺权。努尔哈赤多次劝他,他都不听,最后努尔哈赤没办法,只能把他囚禁起来,后来又把他杀了。

杀褚英这件事,虽然是褚英咎由自取,但也反映了努尔哈赤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失误。他没有建立完善的继承人制度,导致后来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人争夺皇位,内耗严重。

第二件是对辽东地区的汉人实行高压政策。努尔哈赤攻占辽东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编汉为奴”的政策,把汉人变成女真贵族的奴隶,还强迫汉人剃发易服。这种政策引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很多汉人纷纷起来造反,后金的统治陷入了危机。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大军攻打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宁远守将袁崇焕是个硬骨头,他率领一万多明军,凭借着红衣大炮,顽强抵抗后金军队的进攻。后金军队攻了三天三夜,死伤惨重,却始终没能攻破宁远城。努尔哈赤本人也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史称“宁远之败”。

宁远之败是努尔哈赤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他征战四十多年,从来没有败得这么惨。同年八月,努尔哈赤在回盛京的路上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皇太极继位后,改革内政,加强集权,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还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政策,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努尔哈赤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一个丧家之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为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统一女真各部,结束了女真族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在努尔哈赤之前,女真族分为建州、海西、东海三大部,每个部下面又有很多小部落,彼此之间互相攻伐,战乱不断。努尔哈赤用了三十多年时间,统一了女真各部,使女真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这在女真族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第二,建立了八旗制度,提高了女真族的战斗力。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的一大创举,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还是生产组织,实现了“兵民合一”。这种制度在当时非常先进,使女真族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后金的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军事保障。

第三,创造了满文,促进了女真族的文化发展。在努尔哈赤之前,女真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汉文,这严重阻碍了女真族的文化发展。努尔哈赤命人创造了满文,解决了女真族没有文字的问题,使女真族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促进了女真族的文化发展和民族认同。

第四,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不断扩张领土,先后攻占了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等重镇,控制了辽东地区。他还多次打败明朝军队,削弱了明朝的实力,为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顺治帝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努尔哈赤也有一些过错,比如他晚年对辽东地区的汉人实行高压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失误,导致后金内部出现了争夺皇位的斗争等等。但总的来说,努尔哈赤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功绩远远大于过错。

正如《清史稿》对他的评价:“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明兵十分之七,遂移师伐明,开疆拓土,为清代之基业。”这段话虽然有些溢美之词,但也客观地评价了努尔哈赤的一生。

参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