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回,肃顺查出顺天府乡试舞弊,主考官柏葰是个一品大员,还是道光帝的老师。肃顺不管那套,硬逼着咸丰帝把柏葰砍了头。这一下,满朝文武吓得腿肚子转筋,谁也不敢再随便伸手了。《清史稿》里夸这事:文宗初政,颇思振作,倚肃顺等以除弊,一时朝纲稍振。
除了反腐,咸丰帝还想解决钱袋子问题。国库空空如也,打仗赈灾都得靠借钱,他灵机一动,搞了个创新金融——发行纸币、铸造大钱。虽然这招有点饮鸩止渴,但至少解了燃眉之急。他还鼓励地方办团练,让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自己招兵买马,没想到这招后来竟成了晚清的救命稻草。
咸丰帝大概是清朝最的皇帝——刚想大展拳脚,麻烦就跟赶集似的找上门来。
先是广西金田村,洪秀全带着一群太平军揭竿而起,喊着均田免赋的口号,一路从广西打到湖南,眼看就要逼近南京。咸丰帝一开始没当回事,觉得就是群乌合之众,派了几个老将去镇压,结果清军跟纸糊的似的,被太平军打得丢盔弃甲。
等到太平军定都南京,改名,咸丰帝才慌了神。他天天在朝堂上骂大臣没用,自己却拿不出像样的对策。有回急了,他把奏折一摔:朕就不信治不了这群反贼!结果越治越糟,太平军都打到天津附近了,吓得他差点迁都。
这边内乱还没搞定,那边洋人又来添乱。咸丰六年,英法联军借口不成,直接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帝心里憋屈:这群洋鬼子,给点阳光就灿烂,真当朕好欺负?他下令痛击夷寇,可清军的弓箭长矛对上洋枪洋炮,就像鸡蛋碰石头。
咸丰八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逼着清政府签了《天津条约》。咸丰帝看着条约上外国公使驻京的条款,气得差点晕过去——让洋鬼子在京城安营扎寨,这不是骑在朕头上拉屎吗?他偷偷跟大臣说:这条约不算数,等朕缓过劲来,非得把他们赶出去不可!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真的打到北京了。咸丰帝召集大臣开会,有人说皇上应该死守京城,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肃顺在旁边撺掇:京城守不住,不如去热河打猎,暂避风头。
小主,
其实就是逃跑,但得找个好听的说法。咸丰帝抹不开面子,犹豫了好几天,直到英法联军快攻到圆明园了,他才带着皇后、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和一堆大臣,撒丫子往热河跑,美其名曰。
跑的时候慌里慌张,连御膳房都没顾上带全,一路上吃不好睡不好,咸丰帝本来就体弱,这么一折腾,更蔫了。到了热河避暑山庄,他发现这地方跟想象的不一样——宫殿年久失修,连炭火都不够用,哪有什么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