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慈禧太后:朱墙深锁风云路,垂帘功过后人说!

可康有为、梁启超这群人太急了,恨不得把几十年的改革压缩到几个月里。他们不仅要改制度,还想动“人事”——比如要罢免一大批守旧派大臣,甚至想让光绪把权力从慈禧手里彻底拿过来,搞“君主立宪”。更要命的是,他们还想拉拢袁世凯,让袁世凯带兵包围颐和园,把慈禧软禁起来——这事儿没藏住,很快就传到了慈禧耳朵里。

慈禧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权力,你改制度、裁官员,她能忍;但你想动她的权力,甚至要软禁她,这就触碰了她的底线。本来她还在颐和园“养老”,听说这事儿后,当天就赶回紫禁城,直接把光绪皇帝软禁在了中南海的瀛台——名义上是“皇帝生病,需要静养”,实际上是把光绪的权力彻底收了回来。

紧接着,慈禧以光绪的名义下了圣旨,说康有为、梁启超“结党营私,莠言乱政”,下令全国捉拿。康有为、梁启超跑得快,借着洋人的帮助逃到了国外;可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个人没来得及跑,被慈禧下令抓了起来,没过几天就押到菜市场砍了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

《清史稿·德宗纪》里把这段事写得很清楚:“(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丁亥,太后复垂帘于便殿训政。诏以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褫其职,与其弟广仁皆逮下狱。戊子,诏捕康有为、梁启超,毁所着书。庚寅,户部侍郎张荫桓、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御史杨深秀、内阁学士杨锐、林旭、刑部主事刘光第并逮下狱。辛卯,上称疾,命太后训政。癸巳,杀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谭嗣同、康广仁。”

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前后只搞了一百零三天就凉了,所以也叫“百日维新”。说起来,这变法失败也不能全怪慈禧——康有为他们确实太急功近利,没考虑到大清的实际情况,也没团结足够多的力量;但慈禧对权力的执念,还有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是压垮变法的重要原因。

经此一役,慈禧对光绪彻底失望了,也对那些想“改祖宗规矩”的人充满了警惕。从这以后,她把朝政大权攥得更紧了,宫里宫外的大小事,都得经过她点头才能办——哪怕是光绪皇帝想给某个太监升个职,都得先问过她的意思。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本来想废掉光绪,另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也就是皇位继承人),可洋人们不答应——他们觉得光绪是“开明皇帝”,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纷纷出面反对。这让慈禧心里很不痛快:我大清的家事,凭什么你们洋人指手画脚?

就在这时候,民间出现了一个叫“义和团”的组织,一开始是山东、河北一带的农民,后来越闹越大,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处杀洋人、烧教堂、拆铁路——反正跟“洋”沾边的东西,他们都要毁。

端郡王载漪这些守旧派大臣,一看义和团能“收拾洋人”,就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天天在慈禧面前吹嘘:“义和团的弟兄们个个刀枪不入,能呼风唤雨,只要太后支持他们,肯定能把洋人全赶出中国!”慈禧一开始还挺怀疑——刀枪不入?这也太玄乎了吧?可架不住载漪他们天天说,再加上她自己也想报复洋人,就抱着“试试也无妨”的心态,答应了。

她不仅不镇压义和团,还派官员去安抚他们,甚至让义和团进京“护驾”。结果义和团一进北京,就彻底失控了——他们不光杀洋人,还杀了不少信教的中国人,甚至连穿洋布衣服、戴眼镜的人都要抓起来打。北京城里火光冲天,到处都是哭喊和打砸声,乱成了一锅粥。

洋人们一看情况不对,立马组成了“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往北京打。慈禧一开始还挺硬气,下了“宣战诏书”,让清军和义和团一起对抗八国联军。可清军早就没了战斗力,义和团的“刀枪不入”也只是骗人的——面对洋人的洋枪洋炮,清军和义和团根本不堪一击,没几天天津就丢了,八国联军很快就打到了北京城下。

这时候慈禧才慌了,再也不提“扶清灭洋”了,赶紧带着光绪皇帝、隆裕皇后,还有几个亲信大臣,乔装成老百姓,从紫禁城的德胜门逃了出去。为了不被洋人发现,他们连像样的行李都没带,一路上吃了不少苦——有时候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只能啃干粮;晚上住的地方连床都没有,只能睡在土炕上。这一路颠沛流离,跟当年咸丰逃到热河比,还要惨上几分。

小主,

他们一路往西逃,最后逃到了西安,才算暂时稳住了脚。到了西安,慈禧才敢让人去跟洋人议和。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已经七十多岁的李鸿章——这时候李鸿章正在广东当总督,接到圣旨后,只能硬着头皮北上,去跟洋人谈判。

李鸿章到了北京后,才发现这谈判根本就是“任人宰割”。洋人们狮子大开口,要大清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每个中国人赔一两),还要清政府答应一系列条件:拆毁北京至大沽口的炮台、允许洋人在北京使馆区驻军、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反对洋人的组织等等。

李鸿章跟洋人们谈了好几个月,磨破了嘴皮子,也没能改变多少条件,最后只能在《辛丑条约》上签了字。签完字后,李鸿章又气又累,一病不起,没过几个月就去世了。《清史稿·李鸿章传》里记载他临死前的遗疏:“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借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故废,人才以文故抑,此天下之大病也。”这段话,算是他对大清几十年的感慨,也道尽了他的无奈。

庚子国难这事儿,把大清最后一点家底都赔光了,也让慈禧彻底明白了:大清已经弱到了极点,再不变革,真的要亡国了。所以从西安回北京的路上,她就下了一道圣旨,说要“变法自强”——这一次,她要主动搞改革了。

从西安回北京后,慈禧真的开始搞“新政”了——而且这新政的不少内容,比当年戊戌变法还要激进。比如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改革官制,设立外交部、商部、学部这些新部门;编练新式陆军(也就是后来的“新军”);鼓励民间办工厂、发展工商业等等。

她还让张之洞和袁世凯这些大臣,负责制定新政的具体措施。张之洞本来就是洋务派,对改革很有经验,他跟袁世凯一起,搞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比如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后续建设,编练北洋新军,制定商法、民法等等。

不过这时候的大清,已经是“病入膏肓”了——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国难,国库早就空了,老百姓也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而且新政搞起来需要钱,朝廷只能加重赋税,结果老百姓的日子更苦了,各地的起义和暴动越来越多。

更要命的是,编练的新军里,不少士兵和军官都受了革命思想的影响,开始反对清朝——比如后来领导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就是新军发动的。慈禧虽然知道这些问题,但她已经老了,精力大不如前,很多事情只能交给袁世凯这些大臣去办,自己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的身体越来越差,她知道自己撑不了多久了。这时候,光绪皇帝也病得很重——有人说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也有人说他是长期抑郁加上生病,最后不行了,反正到了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先去世了,年仅三十八岁。

光绪没有儿子,慈禧早就选好了继承人——光绪的侄子,三岁的溥仪,让溥仪继承皇位,同时让溥仪的父亲载沣担任摄政王,辅佐溥仪。做完这件事,第二天(十月二十二日),慈禧也去世了,享年七十四岁。

《清史稿·后妃传》里对慈禧的一生做了个总结:“及文宗末造,孝贞、孝钦两太后垂帘听政。孝贞仁厚,孝钦锐敏,遇事专任,而威柄自操。同治以来,内戡大难,外御强邻,皆孝钦主之。然持权太久,稍稍营私,委任外戚,侈靡无节,亦其失也。”这段话算是比较客观的——慈禧确实有能力,在她掌权的近半个世纪里,平定了太平天国、收复了新疆、搞了洋务运动和新政,让大清苟延残喘了这么多年;但她也有缺点,太看重权力,晚年奢侈浪费,重用亲信,这些也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慈禧去世后,按照她的遗愿,被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普陀峪定东陵。她的葬礼办得非常隆重,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可这时候的大清,已经走到了尽头——三年后(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成功,溥仪退位,大清灭亡。

回望慈禧的一生,她从一个十七岁的兰贵人,一步步走到执掌大清半世纪的“掌舵人”,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她不是什么“圣人”,也不是完全的“坏人”,只是一个生在乱世,想保住权力,也想保住大清的女人。可惜的是,她再怎么努力,也没能挡住历史的潮流——大清的灭亡,是时代的必然,不是她一个人能挽回的。

参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