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再问:“竖刁呢?他为了能留在我身边,自己把自己阉了,这总该忠心吧?”
管仲叹了口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怎么可能真心对您?这三个人,都是小人,您要是用了他们,肯定会出事!”
齐桓公嘴上答应着,心里却不这么想。他觉得管仲是老糊涂了,这三个人对自己这么好,怎么会是小人呢?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一开始还没敢用易牙、开方、竖刁,可没过多久,他就觉得身边的人都没这三个人贴心,就把他们召回来,委以重任。这三个人一掌权,就开始拉帮结派,排挤忠臣,把齐国的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易牙、开方、竖刁一看机会来了,就把齐桓公的宫殿给封锁了,不准任何人进去,也不给齐桓公送吃的喝的。
齐桓公躺在床上,又饿又渴,想喊人,却没人回应。有一天,一个宫女偷偷溜进宫殿,齐桓公虚弱地问她:“我饿了,给我点吃的;我渴了,给我点喝的。”
宫女哭着说:“大王,易牙、开方、竖刁把宫殿封了,外面的人进不来,哪里还有吃的喝的啊!他们还想立公子无亏为君,正在外面跟其他公子打仗呢!”
齐桓公这才明白,管仲当年的话是对的,他后悔得肠子都青了,叹着气说:“我真不该不听管仲的话,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我还有什么脸见管仲啊!”说完,就咽气了。
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为了争夺国君之位,打得不可开交,谁也没空管齐桓公的尸体。结果,齐桓公的尸体在宫殿里放了六十七天,都腐烂发臭了,蛆虫都爬到了宫殿外面,才被人草草下葬。
一代霸主,最后竟然落得这样的下场,实在让人唏嘘。
齐桓公的儿子们打了好几年,最后公子昭在宋国的帮助下,打败了其他公子,继位当了国君,就是齐孝公。可经过这场内乱,齐国的国力大不如前,以前投靠齐国的小弟,也都纷纷离开了,转而投靠晋国、楚国。齐国的霸主地位,就这样丢了。
小主,
齐桓公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一个差点被射死的流亡公子,逆袭成为“春秋第一霸”,靠的不仅仅是运气,更是他识人的眼光、容人的度量,以及管仲的辅佐。可他晚年的昏聩,又让他从巅峰跌落,落得个尸身腐烂、无人收敛的悲惨结局。这样的一生,既有高光时刻,也有狼狈收尾,功过交织,让人既敬佩又惋惜。
先说说他的“功”。齐桓公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开创了“霸主政治”的新模式。在他之前,诸侯们要么互相攻伐,要么各自为政,周天子早就被当成了摆设。可齐桓公靠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把分散的中原诸侯团结起来,一边对抗北方的戎狄、南方的楚国,保护了中原文化;一边又打着周天子的名义,规范诸侯之间的关系,让天下暂时恢复了秩序。
《史记》里说他“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虽然强调了管仲的功劳,但如果没有齐桓公的信任和支持,管仲的才华也无从施展。要知道,管仲曾经是他的仇人,还差点射死他,可齐桓公能放下私怨,重用管仲,这种度量,在当时的诸侯里,没几个人能做到。
就拿任用人才来说,齐桓公不仅重用管仲,还提拔了不少出身低微的人。比如宁戚,原本是个放牛的,因为会唱歌,被齐桓公发现有才华,就任命他为大司田,负责管理农业。宁戚也没辜负齐桓公的信任,制定了很多鼓励农耕的政策,让齐国的粮食产量更上一层楼。还有隰朋,原本是个普通的读书人,因为口才好、懂外交,被齐桓公任命为大行,负责接待诸侯和处理外交事务,后来在葵丘会盟、召陵之盟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上,齐桓公时期的齐国,堪称春秋时期的“经济强国”。管仲搞的“官山海”制度,不仅让齐国赚得盆满钵满,还开创了国家垄断重要产业的先河,后来很多朝代都借鉴了这种制度。当时齐国的临淄,人口超过十万,街上到处都是商人、工匠和外国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有史料记载,临淄的市场里,“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阴”,意思是马车的车轴互相碰撞,人的肩膀互相摩擦,把衣服连起来能当帷幕,把袖子举起来能遮住太阳,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在军事上,齐桓公时期的齐国军队,也是当时的“王牌部队”。管仲搞的“寓兵于农”制度,让齐国既有足够的粮食,又有强大的军队,打起仗来既不缺粮,也不缺人。比如救燕国的时候,齐军千里奔袭,不仅打败了山戎,还顺带灭了令支和孤竹,可见其战斗力之强。后来的召陵之盟,齐桓公能召集八国联军,吓得楚国服软,也正是因为齐国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其他诸侯才愿意跟着他干。
再说说他的“过”。齐桓公最大的过错,就是晚年昏聩,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个小人,最终导致自己惨死,齐国陷入内乱。其实,管仲在去世前,已经明确警告过他,这三个人不可用,可齐桓公偏偏不听。为什么?因为他当了几十年霸主,早就被权力和奉承冲昏了头脑,觉得自己功高盖世,没人敢骗他,也没人能害他。
易牙杀子献肉,看起来是“忠心”,其实是为了讨好齐桓公,谋求更高的地位;开方抛弃父母,看起来是“忠诚”,其实是为了借助齐桓公的势力,实现自己的野心;竖刁自阉入宫,看起来是“贴心”,其实是为了掌控齐桓公,操纵朝政。这三个人的心思,管仲一眼就看穿了,可齐桓公却被表面的“孝顺”“忠诚”蒙蔽了双眼,最终酿成悲剧。
还有,齐桓公晚年的时候,对齐国的继承人问题也处理得一塌糊涂。他虽然立了公子昭为太子,可又纵容其他儿子争权夺利,没有及时打压他们的势力。结果他一死,五个儿子就为了国君之位大打出手,不仅把齐国的朝堂搅得鸡犬不宁,还让齐桓公的尸体腐烂发臭,丢尽了霸主的颜面。
不过,我们也不能因为齐桓公晚年的过错,就否定他一生的功绩。毕竟,在他称霸的几十年里,中原诸侯没有被戎狄灭掉,中原文化也没有中断,这都是他的功劳。而且,他开创的“霸主政治”,也为后来的晋文公、楚庄王等霸主提供了借鉴,让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加稳定。
后世对齐桓公的评价,也大多是褒大于贬。孔子曾经说过:“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意思是齐桓公行事公正,不搞阴谋诡计;晋文公虽然也是霸主,却经常搞阴谋。孟子也说:“五霸,桓公为盛。”认为在春秋五霸里,齐桓公是最厉害的。
就连后来的汉武帝,也很佩服齐桓公。汉武帝曾经说过:“昔齐桓之霸,赖管仲之功。今朕欲致太平,岂无其人哉?”意思是当年齐桓公能称霸,靠的是管仲;现在我想让天下太平,难道就没有像管仲这样的人才吗?可见齐桓公的故事,对后世的影响有多深远。
不过,就算有这样的遗憾,齐桓公依然是春秋时期最耀眼的人物之一。他的故事,不仅被写进了《史记》《左传》等史书,还被后人改编成了戏曲、小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人们说起“春秋五霸”,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齐桓公;说起“尊王攘夷”,还是会想到他;说起“管鲍之交”,也会想到他和管仲、鲍叔牙之间的故事。
最后,我们不妨用《左传》里的一句话来总结齐桓公的一生:“桓之盟不日,信也。”意思是齐桓公主持的会盟,不用约定日期,诸侯们都会按时来,因为大家都相信他。这份“信”,既是齐桓公称霸的基础,也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