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宋襄公:可怜“仁义”付东流,泓水一战变“蠢猪”!

楚成王冷笑一声:“仁义?在这乱世里,拳头硬才是硬道理!”他一挥手,埋伏的楚军就冲了出来,把宋襄公团团围住,当场就把他活捉了。

宋襄公被活捉后,楚成王带着他,率领楚军攻打宋国,想趁机把宋国灭了。目夷早就料到会出事,已经提前回到宋国,组织军队防守。楚军打了好几阵子,也没打下宋国都城,楚成王心里有点慌——要是拖下去,其他诸侯说不定会来救宋国,到时候自己反而会吃亏。

正好这时候,鲁僖公出来调解,劝楚成王:“宋襄公虽然迂腐,可毕竟是中原诸侯的国君,你把他杀了,会得罪其他诸侯。不如把他放了,还能落个‘仁义’的名声。”

楚成王想了想,觉得鲁僖公说得有道理,就把宋襄公放了。宋襄公灰溜溜地回到宋国,一想到自己被楚成王耍了,还当了俘虏,就气得浑身发抖。他发誓:“我一定要报仇,让楚成王知道我的厉害!”

目夷劝他:“弟弟,算了吧,咱们打不过楚国,别再惹事了。”

可宋襄公根本听不进去,他觉得自己之所以会被活捉,不是因为楚国厉害,而是因为自己太“仁义”了。要是真刀真枪地打,宋国不一定会输。从这时候起,他就开始整军备战,一门心思要找楚国报仇,顺便证明自己的“霸主”实力。

可宋国的实力,怎么可能跟楚国比?楚国当时有战车千乘,士兵几十万,而宋国连五百乘战车都凑不齐。大臣们都知道这是鸡蛋碰石头,可谁也劝不动宋襄公——他已经被“报仇”和“霸主”的执念冲昏了头脑。

没过多久,机会来了。公元前638年,郑国投靠了楚国,宋襄公觉得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郑国是楚国的小弟,打郑国,楚国肯定会来救,到时候就能跟楚国决战了!

他不顾目夷和大臣们的反对,亲自率领宋军攻打郑国。郑国果然向楚国求救,楚成王立马派军队,直奔宋国都城商丘——这是“围魏救赵”的老套路,你打我的小弟,我就打你的老家。

宋襄公一听楚国打过来了,赶紧从郑国撤军,回援宋国。两国军队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相遇,一场决定宋襄公命运的大战,即将爆发。

泓水两岸,宋军和楚军分别列阵。宋军在北岸,楚军在南岸。当时正是冬天,河水不深,刚好能过人。楚军开始渡河,想从南岸渡到北岸,跟宋军决战。

目夷站在宋襄公身边,指着楚军说:“弟弟,楚军正在渡河,队伍很乱,咱们现在出兵偷袭,肯定能打赢!”

宋襄公却摇摇头,一脸严肃地说:“不行!咱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的时候偷袭?这不符合‘仁义’,传出去会被诸侯笑话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夷急得直跺脚:“国君,这是打仗啊!不是讲仁义的时候!错过了这个机会,咱们就打不过楚军了!”

可宋襄公就是不听,固执地说:“我说不行就不行!仁义之师,就得有仁义之师的样子!”

就这样,宋军眼睁睁地看着楚军渡过了泓水。楚军渡过河后,开始整理队伍,列阵准备进攻。目夷又赶紧说:“弟弟,楚军刚渡过河,队伍还没整理好,咱们现在进攻,还有机会赢!”

宋襄公又摇了摇头:“不行!人家还没列好阵,咱们就进攻,这还是不仁义!等人家列好阵,咱们再堂堂正正地打!”

目夷气得差点晕过去,可他也没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楚军整理好队伍,列好了严整的阵型。

楚军列好阵后,楚将一声令下,楚军士兵像潮水一样冲向宋军。宋军本来就比楚军弱,再加上错过了两次进攻的好机会,士气早就低落了。面对楚军的猛攻,宋军很快就败下阵来,士兵们死的死、逃的逃,场面一片混乱。

宋襄公亲自指挥军队抵抗,结果被楚军的士兵一箭射中了大腿,疼得他差点从战车上摔下来。幸好目夷带着几个亲信,拼死把他救了出来,带着残兵逃回了宋国都城。

泓水之战,宋军大败,死伤惨重,宋国的国力也因此一落千丈。宋襄公回到商丘后,因为大腿的箭伤,一直卧床不起。大臣们虽然心里有怨气,可也不敢说什么——毕竟国君是为了“仁义”才打败仗的。

可宋襄公自己却不觉得错,他躺在床上,还跟大臣们说:“我知道你们觉得我打了败仗,可我问心无愧!作为仁义之师,就不能趁人家渡河的时候偷袭,不能趁人家没列好阵的时候进攻。就算打败了,我也没丢‘仁义’的脸!”

目夷实在忍不住了,叹了口气说:“弟弟,你这不是仁义,是迂腐啊!打仗的目的是打赢,保护国家和百姓。要是为了所谓的‘仁义’,让士兵白白送死,让国家陷入危险,这才是最大的不仁义!”

宋襄公听了,气得浑身发抖,可他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毕竟事实摆在眼前,自己的“仁义”,不仅没换来胜利,还让宋国差点灭国。

泓水之战的消息传开后,诸侯们都嘲笑宋襄公迂腐。有人说:“宋襄公就是个书呆子,把战场当成了讲礼仪的地方,不败才怪!”还有人说:“齐桓公靠实力当霸主,晋文公靠谋略当霸主,宋襄公靠‘仁义’当霸主,简直是笑话!”

可也有少数人觉得,宋襄公虽然迂腐,可他的“仁义”之心,在乱世里也算是难能可贵。比如后来的孟子,就说过:“宋襄公之仁,虽不智,然其心可嘉也。”意思是宋襄公的仁义虽然不明智,可他的初心是好的。

不管别人怎么说,宋襄公的霸主梦,彻底破灭了。他躺在床上,看着窗外,心里又悔又恨——悔的是自己不听目夷的劝告,恨的是楚成王不讲规矩,更恨自己的“仁义”,竟然成了别人的笑柄。

他的箭伤越来越重,加上心情郁闷,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在悔恨和不甘中去世,享年四十四岁。他死后,儿子王臣继位,就是宋成公。

宋襄公虽然死了,可他的故事,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人们说起“泓水之战”,就会想起那个固执、迂腐,却又坚守“仁义”的宋襄公;说起“春秋五霸”,也会争论——宋襄公到底算不算霸主?有人说算,因为他确实召集过诸侯会盟,还帮齐孝公复位;有人说不算,因为他没真正称霸,还打了大败仗。

可不管算不算霸主,宋襄公都是春秋时期一个独特的人物。他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乱世,却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仁义”,虽然最后失败了,却也给那个冰冷的时代,留下了一丝不一样的色彩。

宋襄公死了,可关于他的争论,却从来没停过。有人骂他迂腐、愚蠢,把国家拖入深渊;有人赞他坚守仁义,在乱世中保持初心。要想客观评价宋襄公,就得从他的一生说起,既看他的过错,也看他的闪光点。

先说说他的“过”。宋襄公最大的过错,就是认不清现实,把“仁义”当成了万能的武器,在乱世中盲目追求霸主地位。当时的春秋,早就不是西周那种讲礼仪、讲规矩的时代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靠的是实力和谋略,不是所谓的“仁义”。可宋襄公偏偏看不清这一点,觉得只要自己坚守“仁义”,就能让诸侯心服口服,就能当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