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魏文侯:改革变法强大魏,千年青史叹才雄!

魏击把中山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派人把中山国的特产——“中山松”“中山酒”送回魏国,给魏文侯尝尝。魏文侯看着送来的东西,笑着对大臣们说:“我儿没让我失望,不仅能打仗,还能治理地方,以后魏国的江山,交给他我放心。”

除了打中山国,魏文侯还派吴起去打东边的齐国。公元前405年,齐国发生内乱,几个公子为了争王位,互相打起来。魏文侯趁机派吴起带着五万“武卒”,联合韩、赵的军队,一起打齐国。

吴起还是老办法:先派探子摸清齐国军队的部署,然后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假装要打齐国的都城临淄,其实是想打齐国的粮仓——高唐。等齐国军队往临淄赶的时候,吴起突然率军杀向高唐,一举拿下了高唐,把齐国的粮食全抢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齐国军队没了粮食,士气大跌,吴起趁机率军追击,在“廪丘”这个地方,把齐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还俘虏了齐国的大将田布。这一战,魏国不仅抢了齐国的粮食、土地,还让齐国不得不向魏国低头,每年都要给魏国送礼物。

到了魏文侯晚年,魏国的版图已经比他刚继位时大了一倍多:西边到了洛水,北边到了中山国,东边到了齐国边境,南边到了楚国的方城——魏国成了真正的“战国第一强国”,周边的国家都得看魏文侯的脸色行事。有人说魏文侯是“靠武力欺负人”,但魏文侯却说:“我打仗不是为了欺负人,是为了让魏国的老百姓能安居乐业,让魏国能在乱世中不被欺负。要是连自己的国家都守不住,还谈什么治国?”

魏文侯当了五十年国君,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得选个靠谱的继承人,才能让魏国的“霸业”延续下去。

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魏击,小儿子魏挚。按规矩,该立大儿子魏击为太子,但魏文侯没急着定——他要“考”一考这两个儿子,看看谁更适合当国君。

第一个“考题”是“治理地方”。他让魏击去守中山国,让魏挚去守上党郡。这两个地方都不好守:中山国刚打下来,老百姓还没完全归顺;上党郡是“兵家必争之地”,韩国、赵国都盯着。

魏击到了中山国,按父亲说的,“先安民,再治官”:开仓放粮,救济老百姓;严惩贪官,任用贤士;还修了条“中山道”,方便老百姓出行、做生意。没几年,中山国的老百姓就过上了好日子,都喊魏击“贤君”。

魏挚到了上党郡,却只知道“摆架子”:天天住在官署里,喝酒、打猎,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官员贪污腐败,他也不管,还跟官员一起搜刮老百姓的钱财。没过多久,上党郡的老百姓就怨声载道,有的甚至逃到了赵国。

魏文侯听说了这事,没骂魏挚,只是把他调回了都城,让他跟着田子方学习“治国之道”。魏挚还不服气,跟田子方说:“治理地方有啥难的?只要有兵、有钱,老百姓自然会听话。”

田子方笑了,说:“你错了。老百姓就像水,国君就像船,水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你要是欺负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反过来欺负你;你要是善待老百姓,老百姓就会支持你。你爹能把魏国变强,不是因为有兵、有钱,是因为他善待老百姓啊!”

魏挚听了,脸一红,再也不敢嚣张了。

第二个“考题”是“处理君臣关系”。有一次,魏文侯故意在朝堂上问大臣们:“你们觉得,太子和二公子,哪个更适合当国君?”

大臣们都不敢说话——这是国君的家事,说错了会掉脑袋。只有任座站出来说:“二公子魏挚更适合!他虽然之前没治理好上党郡,但他知错能改,而且比太子更仁厚,老百姓肯定会喜欢他!”

魏文侯脸一沉,任座吓得赶紧跑了。接着,魏文侯又问翟璜:“你觉得呢?”

翟璜想了想,说:“我觉得太子更适合。太子守中山国时,老百姓安居乐业,官员各司其职,这说明他懂‘治国’;他尊敬老师田子方,就算田子方对他不敬,他也不生气,这说明他懂‘尊贤’;他带兵打仗时,跟士兵一起吃、一起住,士兵都愿意为他卖命,这说明他懂‘得人心’。二公子虽然仁厚,但不够果断,要是遇到秦国、齐国这样的强敌,可能扛不住。”

魏文侯听完,笑着说:“你说得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病重,他把魏击叫到身边,拉着他的手,说了三条遗言:

1. “永远不要丢了西河之地——那是咱们魏国的屏障,有西河在,秦国就打不过来;要是丢了西河,魏国就危险了。”

2. “要好好用吴起、李悝这些老臣——他们是魏国的根基,他们在,魏国的国力就不会弱;要是不用他们,再厉害的国家也会衰败。”

3. “要跟韩、赵好好相处——咱们三国是兄弟,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要是互相打,只会让别人捡便宜。”

魏击跪在地上,哭着答应:“儿子记住了,一定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

不久后,魏文侯去世,享年76岁。魏击继位,就是魏武侯。他果然没辜负父亲的期望:继续用吴起守西河,让秦国不敢东进;继续推行李悝的变法,让魏国的国力越来越强;继续跟韩、赵结盟,让魏国的“霸主地位”又延续了几十年。

魏文侯这辈子,没像秦始皇那样统一六国,没像楚庄王那样“问鼎中原”,但他却是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也是魏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君。他去世后,不管是魏国的老百姓,还是其他国家的诸侯,都对他赞不绝口——因为他给后世留下的,不止是一个强大的魏国,还有一套“治国、用人、守信”的智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先说“用人智慧”。魏文侯用人,不看出身、不看私德,只看“本事”:卜子夏是“孔门弟子”,他就请过来搞“教育”,让魏国成了“文化圣地”,吸引了天下的读书人;田子方懂“经济”,他就请过来搞“民生”,让老百姓兜里有钱;段干木懂“管理”,他就请过来搞“廉政”,让官员不敢贪腐;吴起是“杀妻求将”的“狠人”,他就请过来当“将军”,让魏国的军队所向披靡;李悝是“法律狂”,他就请过来当“相国”,让魏国的制度越来越完善。

这些人在别的国家,要么被排挤,要么被嫌弃,可在魏文侯手里,都成了“顶梁柱”。后来有人问魏文侯:“您就不怕这些人反过来害您吗?”魏文侯笑着说:“我用他们,是因为他们有本事;我信他们,是因为我对他们好。只要你真心对别人,别人也会真心对你。”

再说“治国智慧”。魏文侯知道,国家要想强,不能只靠“打仗”——得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他支持李悝搞“尽地力之教”,让老百姓有饭吃;搞“平籴法”,让老百姓不怕灾荒;编《法经》,让老百姓有说理的地方。他还知道,国家要想稳,不能只靠“武力”——得靠“诚信”。所以他跟虞人约好打猎,就算下雨也要去道歉;他跟韩、赵结盟,就算有好处也不背叛。

正是因为这样,魏国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才能从“二流国家”变成“战国第一强国”。后来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其实都借鉴了李悝变法的经验;后来的秦始皇、汉高祖,其实都借鉴了魏文侯“用人不疑”的智慧。

最后说“传承智慧”。魏文侯不仅自己能把国家治理好,还能培养出靠谱的继承人。他没因为魏击是太子,就对他放松要求——反而让他去守中山国,让他在实战中历练;还让他跟着田子方学习,让他懂“治国之道”。正是因为这样,魏武侯才能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让魏国的“霸业”延续下去。

《史记·魏世家》里说魏文侯“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这话一点不假。他不是最能打的国君,也不是最聪明的国君,但他却是最“懂人心”的国君——他懂老百姓想要什么,懂大臣想要什么,懂盟友想要什么。

要是把战国比作一个“竞技场”,魏文侯就是第一个“通关”的选手——他用“诚信”当“钥匙”,用“人才”当“武器”,用“改革”当“铠甲”,在乱世中闯出了一片天。

这,就是魏文侯——一个靠“卷”自己、“信”别人、“谋”长远,在战国乱世中书写传奇的“逆袭之王”。他的名字,值得被永远记住;他的智慧,值得被永远传承。

参考《史记》《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