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秦孝公:求贤不问出身贱,终使西秦起卧龙!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变法内容,条条都戳中秦国的痛点:

小主,

1. 废井田,开阡陌:以前土地都是贵族的,老百姓只能租种贵族的地,交完租子自己剩不下多少。现在把土地分给老百姓,谁种的地谁有所有权,还能自由买卖——这相当于现在的“土地改革”,老百姓种地有了奔头,粮食产量一下子就上来了;

2. 奖励耕织:谁家粮食种得多、布织得多,就给奖励,还能免除徭役;要是家里穷得没饭吃,还不干活,就把全家罚为奴婢——这招直接把秦国变成了“农业卷王”,没过几年,秦国的粮仓就堆得满满的,再也不用愁粮食不够吃了;

3. 奖励军功:以前士兵打仗,立功了都是贵族得利,普通士兵最多混口饭吃。现在不一样了,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在战场上杀了敌人,就按人头算军功,杀一个敌人给一级爵位,还能分土地、房子、奴婢;要是临阵脱逃,就杀全家——这一下就把士兵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秦国士兵后来成了“虎狼之师”,打仗的时候眼睛都红了,就想着多杀敌人赚军功,六国士兵见了都怕;

4. 推行县制:把秦国分成三十一个县,每个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任命,以前贵族的封地被收回来,贵族再也不能在自己的封地里当“土皇帝”——这招加强了中央集权,孝公能直接掌控全国的权力,再也不用担心贵族叛乱;

5. 统一度量衡:以前秦国各地的尺子、斗、秤都不一样,买个东西都得换算半天,做生意特别不方便。现在统一了标准,不管在秦国哪个地方,用的都是一样的度量衡——这相当于现在统一了“计量单位”,方便了经济发展。

可变法哪有那么容易?贵族们利益受损,到处散布谣言,说卫鞅“乱政”,还故意违法给卫鞅难堪。有一次,太子驷(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不小心犯了法,贵族们都等着看卫鞅怎么处理——要是处理太子,就是不给国君面子;要是不处理,变法就成了“笑话”。

卫鞅也不含糊,跟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意思是“法律推行不下去,就是因为上层有人违法。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处罚,但可以处罚他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掉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

孝公一听,咬了咬牙:“就按你说的办!”这下可把贵族们吓住了,连太子的老师都敢罚,谁还敢违法?公子虔被处罚后,躲在家里八年不敢出门,再也不敢反对变法。《史记》里说“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变法十年,秦国彻底变了样,路上没人捡别人丢的东西,山里没有盗贼,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士兵们打仗嗷嗷叫,私下里却不敢打架斗殴,整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变法让秦国富了起来,粮食多了,士兵强了,孝公心里的“复仇之火”又烧了起来——当年魏国抢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还把秦国当“蛮夷”,现在该是时候报仇了。

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魏国的盟国卫国,魏国派庞涓率军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秦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救赵,就是后来着名的“围魏救赵”。孝公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派卫鞅率军攻打魏国的河西之地。

卫鞅率军到了河西,没直接跟魏军硬拼,而是派人给魏军将领公子卬送了封信,信里说:“当年我在魏国的时候,跟你关系挺好,现在咱们成了敌人,我不忍心跟你打仗。不如咱们约个时间,在军营里喝顿酒,签个和平协议,然后各自撤兵,怎么样?”

公子卬觉得卫鞅够意思,就答应了,没带多少人就去了卫鞅的军营。结果刚喝了两杯酒,卫鞅使了个眼色,埋伏好的士兵就冲了出来,把公子卬抓了起来。魏军没了将领,一下子乱了套,秦军趁机发起进攻,把魏军打得大败,收复了河西之地——这就是《史记》里说的“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虽然这招有点“不地道”,但在战国时期,兵不厌诈,能打赢才是硬道理。河西之战的胜利,让秦国终于收回了被魏国占领几十年的土地,更重要的是,秦国终于有了东出函谷关的跳板,再也不是那个被六国看不起的“蛮夷之国”了。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周显王派人给孝公送了祭肉,封孝公为“伯”(诸侯之长),这可是当年秦穆公才有的荣誉。公元前342年,诸侯们都来秦国朝贺,连以前看不起秦国的韩国、赵国,都派人来送礼——秦国终于扬眉吐气了,孝公站在雍城的城楼上,看着前来朝贺的诸侯使者,心里感慨万千:“当年爹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一定要让秦国变强’,今天总算对得起爹,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这时候的秦国,已经不是那个连诸侯会盟都挤不进去的“破落户”,而是能让周天子亲自颁奖、诸侯主动巴结的“强国新贵”。各国的使者看着栎阳城里整齐的街道、装备精良的士兵,还有粮仓里堆得冒尖的粮食,都在心里嘀咕:“这秦国咋跟开了挂似的?再这么下去,以后中原的事儿,恐怕得听秦国的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孝公可没飘,他知道秦国现在只是“初步小康”,离真正的“称霸诸侯”还有距离。他跟卫鞅商量:“现在河西之地收回来了,但魏国的底子还在,咱们得趁胜追击,再扩大点地盘。另外,栎阳城太小了,而且位置偏东,不利于掌控西边的戎狄,不如咱们迁都吧?”

卫鞅觉得这主意好,两人选来选去,最后选定了咸阳(现在的陕西咸阳)。咸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左边是函谷关,右边是散关,前面是武关,后面是萧关,四面都有天险,易守难攻,而且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公元前350年,孝公下令迁都咸阳,还在咸阳修了新的宫殿、城墙,制定了新的都城规划,把全国的百姓和贵族都迁到咸阳附近,方便管理。

迁都之后,孝公又让卫鞅搞了“第二次变法”,进一步巩固变法成果:一是“废井田”更彻底,把以前贵族手里的土地全部分给百姓,彻底打破了贵族对土地的垄断;二是“推行小家庭制”,规定家里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否则就要多交赋税,这招不仅增加了国家的税收,还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三是“统一度量衡”更细化,连马车的车轮间距都统一了,方便全国的交通和贸易。

第二次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公元前341年,魏国跟齐国打了“马陵之战”,庞涓战死,魏军主力被消灭,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孝公抓住这个机会,再次派卫鞅率军攻打魏国,这次秦军势如破竹,不仅把魏国在河西的最后一块地盘抢了过来,还打到了魏国的都城安邑附近。魏惠王吓得赶紧派人求和,把河西之地全部还给秦国,还把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现在的河南开封)——这一下,魏国彻底失去了“霸主”的地位,而秦国则成了西部最强大的国家。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变法者”大多没好下场,比如后来的吴起、王安石,要么被杀,要么被罢官。但卫鞅在秦国变法二十年,不仅没被收拾,还被孝公封了“商君”,给了他商於之地(现在的陕西商洛一带)十五座城,成了秦国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这背后全靠孝公的“无条件信任”。

有一次,有个叫赵良的隐士找到卫鞅,劝他:“你现在权力太大了,得罪的贵族也太多了,不如早点交出权力,回老家养老,不然等孝公不在了,你肯定会倒霉。”卫鞅没听,不是他狂妄,是他知道,孝公会一直护着他。

孝公对卫鞅的信任,可不是嘴上说说。有一回,朝堂上有个贵族诬告卫鞅“谋反”,还拿出了伪造的证据。孝公连查都没查,直接把那个贵族拉出去砍了,还对大臣们说:“商君是我秦国的功臣,谁要是再敢诬告他,就是跟我作对!”

还有一次,卫鞅的女儿嫁给了太子驷(后来的秦惠文王),有大臣说:“商君是臣子,他的女儿怎么能嫁给太子?这不合规矩。”孝公却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商君为秦国立了大功,他的女儿配得上太子。”就这么一句话,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其实孝公心里清楚,卫鞅的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强了,但也把贵族得罪遍了,卫鞅的命运,跟他这个国君牢牢绑在一起。他不止一次跟卫鞅说:“我活着一天,就保你一天;等我百年之后,我会让太子继续信任你,你放心大胆地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