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公孙瓒:白马银枪震胡羌,空留堡垒映残阳!

公元199年,袁绍觉得时机成熟,决定对易京发起总攻。他派人挖地道,一直挖到公孙瓒中间高楼的下面,然后用木头支撑地道,再放火烧毁木头,地道塌陷,高楼也跟着倒塌。公孙瓒的易京堡垒,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看着倒塌的高楼,公孙瓒知道自己再也逃不掉了。他不想被袁绍活捉,受辱而死,就决定先杀了自己的家人,然后自杀。他把妻子、儿女叫到身边,哭着说:我这辈子征战沙场,没想到最后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我不想让你们被袁绍俘虏,受他们的欺负,就让我们一家人一起上路吧。说完,公孙瓒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然后放火焚烧宫殿,自己也跳进火里自杀了。

袁绍的士兵冲进易京后,找到了公孙瓒的尸体,把他的头颅砍下来,送到了许昌(东汉都城),向汉献帝邀功。公孙瓒的部下,要么战死,要么投降,曾经威震边疆的白马义从统帅,就这样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惨结局。

《后汉书·公孙瓒传》里记载了公孙瓒自杀前的情景:瓒自知必败,尽杀其妻子,乃自杀。绍兵遂入,尽诛其族党。短短几句话,却充满了悲凉——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猛将,最后只能用这种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实在让人唏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评价公孙瓒: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多被其害。意思是公孙瓒依仗自己的才能和兵力,不体恤百姓,只记别人的过错,不记别人的好处,一点小事就报复别人,州里的好人大多被他害死。这个评价很客观,既指出了公孙瓒的才能,也批判了他的残暴和短视。

公孙瓒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直到现在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第一,性格决定命运。公孙瓒的暴躁、猜忌、短视,注定了他的失败。他因为暴躁杀了刘虞,失去了民心;因为猜忌失去了赵云这样的人才;因为短视选择筑垒避敌,错失了翻盘的机会。这告诉我们,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听别人的意见,不能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影响自己的人生。

第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公孙瓒一开始能在幽州立足,靠的是抵御少数民族、保护百姓的功绩,可他后来杀刘虞、纵容士兵抢劫百姓,失去了民心,最后众叛亲离,只能困守易京。这告诉我们,不管是古代的诸侯,还是现代的领导者,都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得到民心,才能长久地立足。

第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公孙瓒因为猜忌,不敢重用有能力的人,反而重用一些只会打仗的莽夫,导致自己身边没有能帮他出谋划策的人。而袁绍则不一样,他虽然也有缺点,但很会拉拢人才,重用麴义、田丰等有能力的人,最后打败了公孙瓒。这告诉我们,在团队中,要信任自己的下属,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不能因为猜忌而错失人才。

第四,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反思。界桥之战失败后,公孙瓒没有反思自己的战术失误,反而选择逃避,筑垒避敌,最后只能走向灭亡。这告诉我们,人生中难免会遇到失败,遇到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反思自己的错误,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避免再次犯错,走向成功。

公孙瓒死后,他的故事渐渐被人遗忘,只有白马义从的威名,还偶尔出现在史书和小说中。他的一生,就像一场短暂而激烈的烟火,曾经光芒万丈,最后却归于公孙瓒传:从白马义从统帅到易京孤魂,把一手好牌打烂的汉末暴躁老哥沉寂。或许他到死都没明白,自己明明凭本事打出了一片天,为何最后会落得如此下场——他只看到了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却没看懂人心向背的重要;只迷信武力的强大,却忽略了谋略与仁德的力量。

参考《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