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史思明:乱世纷纭起逆臣,末路悲凉丧子身!

然而,史思明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七月,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正值潼关告急,诏令郭子仪、李光弼回兵救援。史思明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卷土重来,再次攻陷常山。此后,他连战连捷,连拔数城,占领了河北全境,成为了安禄山叛军的得力干将。

小主,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史思明与蔡希德等合兵十万,进攻太原。太原守将李光弼那可不是吃素的,他采用挖地道、设陷阱等战术,把史思明打得晕头转向。叛军在城门外挑战,李光弼就派人通过地道出城,袭扰叛军的粮草补给,史思明的军队被搞得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就在史思明焦头烂额的时候,叛军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了。

安庆绪杀死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史思明也被封为妫川郡王、范阳节度使。但安庆绪知道史思明拥兵自重,对他很不放心,而史思明也看不起安庆绪这个弑父篡位的家伙,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不久之后,安庆绪被唐军击败,放弃洛阳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他所属的三万叛军溃逃,遭到史思明的攻打,这三万残兵最后都归降了史思明。安庆绪这下更慌了,他派大将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到史思明那里征兵,打算趁机除掉他。

史思明可不是傻子,他早就料到安庆绪会来这一手。于是,他先派人去迎接阿史那承庆等人,声称自己的士卒胆怯,见到大军惶恐不安,希望他们能弛弓解甲,让大家安心。阿史那承庆等人没多想,就同意了。结果一到史思明的军营,就被史思明给扣押了,安守忠也被斩杀。史思明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安庆绪派来的威胁,也彻底和安庆绪决裂。

和安庆绪决裂后,史思明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和唐朝对抗,还是归降唐朝呢?这时候,他的判官耿仁智进言,奉劝他归顺朝廷,转祸为福。史思明一想,也对,自己现在虽然有点实力,但和唐朝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于是,他就派部将窦子昂奉表入朝,以所属十三郡、八万兵马归降唐朝。

唐肃宗一听,这可是个好消息啊,马上封史思明为归义郡王、范阳长史、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还派遣乌承恩与宦官李思敬前往范阳安抚慰问,督促史思明讨伐安庆绪。史思明表面上对朝廷感恩戴德,实际上却心怀鬼胎,他暗地里与叛军联系,还招募士兵,扩充自己的实力。

唐肃宗和朝臣们也不傻,他们对史思明的忠诚度表示怀疑,于是就想了个办法,让乌承恩伺机除掉史思明。乌承恩到了范阳后,开始私自招募士兵,还多次夜访诸将,传达皇帝意图除掉史思明的旨意。结果,这事被诸将告诉了史思明,史思明一开始还不相信,直到他派人潜入乌承恩的住处,听到了乌承恩与儿子密谋要杀他的对话,这才彻底愤怒了。

史思明马上派人拘捕乌承恩,搜出了赐给阿史那承庆的铁券和李光弼写给乌承恩的公文,还有几张写着应当诛杀将士姓名的薄纸。史思明大骂乌承恩有负于他,乌承恩则声称是太尉李光弼的计谋。史思明可不管这些,直接把乌承恩父子及同党两百多人都给杀了,还囚禁了宦官李思敬。

这一下,史思明和唐朝算是彻底撕破脸了。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派遣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进攻安庆绪,安庆绪请求史思明发兵救援。史思明一开始还观望不救,后来看到安庆绪快撑不住了,才率兵攻陷魏州(今河北大名),再次叛乱。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史思明在魏州城北修筑祭坛,僭越称帝,年号应天,任命周贽为行军司马。这时候的史思明,那可是风光无限,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成为天下之主了。

同年三月,安庆绪被唐军围困在邺城,粮草断绝,他只好派人将皇帝印玺交给史思明,放弃帝位向史思明称臣,以此作为交换请求救援。史思明一看,这机会来了,他马上将安庆绪的求援书信传示三军,还和他约为兄弟,然后亲率精兵五万袭击唐军,驰援安庆绪。唐军仓促应战,被史思明击退,邺城之围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