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张宗禹:皖北狼烟捻军起,驰驱万里斩敌枭!

袁甲三得知后,气得差点吐血:“我怎么就中了这小子的计!”(《清史稿·袁甲三传》)经此一战,张宗禹的名气更大了,清军将领们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头疼不已。

小主,

突围后的捻军,在张宗禹的建议下,开始跟太平军合作。当时的太平军,在洪秀全的领导下,已经占领了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是清朝最大的威胁。捻军和太平军合作后,实力更加强大,开始在安徽、河南、山东一带纵横驰骋,打得清军节节败退。

公元1860年,张宗禹率领捻军进攻江苏徐州。徐州是清朝的重镇,防守严密,清军派了重兵把守。张宗禹知道硬攻不行,就想了个“声东击西”的计谋——他先派一部分军队去攻打徐州附近的县城,吸引清军的注意力,然后自己率领主力部队,趁着夜色,偷偷摸到徐州城下,发起突然进攻。

清军没想到张宗禹会来这一手,一下子就慌了神,徐州很快就被捻军攻克。张宗禹占领徐州后,没有烧杀抢掠,而是开仓放粮,救济老百姓,还贴出告示:“凡我百姓,皆为兄弟姐妹,清军贪官,才是咱们的敌人!”老百姓见张宗禹的军队这么好,纷纷加入捻军,张宗禹的队伍一下子就发展到了十几万人。

清朝得知徐州失守,急得不行,派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领大军来“围剿”。僧格林沁是清朝的名将,手下的蒙古骑兵战斗力很强,号称“无敌之师”。他根本没把张宗禹放在眼里,觉得“一个农民起义军的将领,还想跟我斗”。

可张宗禹根本不怕僧格林沁,他知道蒙古骑兵虽然厉害,但缺点是机动性强但耐力差。于是,他开始跟僧格林沁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僧格林沁来追,他就跑;僧格林沁停下来,他就去骚扰;僧格林沁的军队累了,他就发起进攻。

就这样,张宗禹率领捻军,在安徽、河南、山东一带跟僧格林沁周旋了几个月,把僧格林沁的军队拖得筋疲力尽。公元1865年,张宗禹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在山东曹州(今菏泽)的高楼寨设下埋伏,等着僧格林沁上钩。

僧格林沁果然上当,率领大军追进了高楼寨。张宗禹一声令下,捻军从四面八方杀出来,把清军团团包围。蒙古骑兵虽然勇猛,但因为长时间行军,早就没了力气,根本不是捻军的对手。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清军伤亡惨重,僧格林沁也在战斗中被捻军士兵杀死。

高楼寨之战,是捻军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清史稿·僧格林沁传》里记载:“僧格林沁战死于曹州,全军覆没,朝野震动。”消息传到北京,慈禧太后吓得哭了起来,光绪皇帝也下令全国哀悼。从此,张宗禹成了清军眼中的“头号敌人”,再也没人敢小看他。

僧格林沁死后,清朝再也不敢轻视捻军,派了曾国藩率领湘军来“围剿”。曾国藩是晚清的“中兴名臣”,很有军事才能,他知道捻军的优势是骑兵,机动性强,所以他采取了“以静制动”的策略——在捻军活动的地区修建堡垒,建立防线,想把捻军困在里面,然后再慢慢消灭。

张宗禹知道曾国藩的计谋,就跟太平军的将领赖文光商量,决定把捻军分成两支:一支由赖文光率领,在东部地区活动,牵制清军的兵力;另一支由自己率领,向西部地区进军,开辟新的根据地。这个决定,成了张宗禹命运的转折点。

公元1866年,张宗禹率领西路捻军,从河南出发,向陕西进军。陕西当时是清朝的重要地区,物产丰富,而且清军的兵力比较薄弱,张宗禹觉得在这里开辟根据地,是个不错的选择。

西路捻军进入陕西后,进展非常顺利。张宗禹率领军队,先后攻克了渭南、西安等重镇,还在西安附近的十里坡大败清军。清军的陕西巡抚刘蓉,吓得躲在西安城里不敢出来,只能向朝廷求援。

慈禧太后得知后,急得不行,派了李鸿章率领淮军来支援陕西。李鸿章跟曾国藩一样,也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他一来就改变了清军的战术,不再跟张宗禹打游击,而是集中兵力,跟张宗禹打阵地战。

张宗禹的西路捻军虽然战斗力强,但毕竟是孤军奋战,没有后援,粮食和武器都越来越少。跟李鸿章的淮军打了几仗后,西路捻军伤亡惨重,兵力也从十几万人减少到了几万人。

公元1867年,张宗禹率领西路捻军,从陕西出发,向山西、直隶(今河北)进军,想跟赖文光的东路捻军汇合。可他没想到,赖文光的东路捻军已经被清军消灭了,赖文光也被清军俘虏,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