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东王杨秀清:天父矿工显神通,专权误陷血光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教众们都被吓坏了,以为真的是“天父下凡”,纷纷跪下磕头。杨秀清就借着“天父”的名义,稳定了教众的情绪,还组织教众们凑钱,通过关系把冯云山救了出来。洪秀全回来后,虽然知道杨秀清的“天父下凡”是假的,但他也明白,杨秀清帮了自己大忙,要是戳穿他,拜上帝教就会散伙。于是,洪秀全顺水推舟,承认了杨秀清“天父代言人”的身份。

从此,杨秀清在拜上帝教里的地位,一下子就超过了其他人。他只要一“天父下凡”,连洪秀全都得跪下听训——毕竟,“天父”是洪秀全的“爹”,儿子哪有不听爹话的道理?杨秀清也借着这个身份,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他提拔自己的亲信,打压不服从自己的教众;他还借着“天父”的名义,制定了很多规矩,让教众们对他更加敬畏。

《太平天国起义记》里记载:“秀清忽称天父附体,言祸福,教众皆信之,秀全亦不能制。”这段话虽然简单,却道出了杨秀清当时的地位——他已经成了拜上帝教里“隐形的掌权者”,为他后来在太平天国里的“专权”埋下了伏笔。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封杨秀清为“东王”,节制其他诸王——这意味着,杨秀清成了太平天国的“二把手”,仅次于洪秀全。可一开始,很多将领都不服杨秀清:有的觉得他出身低,只是个烧炭工;有的觉得他只会耍“天父下凡”的把戏,没什么真本事。

杨秀清知道,光靠“天父”的名义,是镇不住这些将领的,必须靠“实力”说话。起义刚开始,清廷就派了广西提督向荣率军来镇压。向荣觉得太平军是“乌合之众”,根本没放在眼里,可杨秀清却看出了清军的弱点——清军军纪涣散,士兵们大多是“混吃等死的老兵油子”。

杨秀清制定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他先派一小队太平军,假装打不过清军,往金田村附近的山里逃跑;清军果然上当,一路追进山里;等清军进入太平军的埋伏圈,杨秀清一声令下,太平军从四面八方杀出来,清军顿时乱作一团,死伤惨重。这一战,太平军大获全胜,不仅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粮食,还让杨秀清在将领们面前树立了威信。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杨秀清一直是太平军的“实际指挥者”。他虽然没读过兵书,却有着惊人的军事天赋:他善于观察地形,总能找到最有利的作战位置;他善于调动兵力,能把有限的兵力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他还善于鼓舞士气,每次打仗前,他都会“天父下凡”,说“天父会保佑咱们,咱们一定能打赢”,让太平军士兵们士气大振。

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久攻不下,清军的援军又快到了,将领们都想撤退。可杨秀清却坚持要打,他说:“长沙是湖南的重镇,拿下长沙,就能打开通往湖北的大门,咱们不能退!”他亲自勘察地形,发现长沙城西的湘江边防守薄弱,就派萧朝贵率领精锐部队,从湘江边发起猛攻。虽然萧朝贵在战斗中牺牲了,但太平军最终还是攻克了长沙。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洪秀全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在定都天京的庆功宴上,洪秀全说:“咱们能有今天,东王功不可没!以后,朝廷的政事,都由东王负责,你们都要听东王的!”从此,杨秀清不仅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军权,还掌握了政权,成了太平天国真正的“掌权者”。

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开始大展拳脚,治理太平天国。他确实有治国的才能,推出了很多有利于太平天国发展的政策:

在军事上,他派太平军北伐和西征。北伐军虽然最终失败,但也给清廷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牵制了清军的兵力;西征军则先后攻克了武昌、九江、安庆等重镇,扩大了太平天国的版图,还缴获了大量的粮食和武器,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政治上,他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时,很多官员都贪污受贿,欺压百姓。杨秀清知道后,亲自审理案件,把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处死,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官员的行为。在他的治理下,太平天国的吏治一度变得比较清明。

在经济上,他推行“圣库制度”,把百姓的财产集中起来,统一分配。虽然这个制度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完全落实,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太平军的粮食和物资问题,也让老百姓得到了一些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