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没办法,只能答应了母亲的要求,在禚地给文姜建了宫殿。文姜在禚地住了下来,开始了她的“逆袭之路”——她不再是那个只懂儿女情长的公主,而是变成了一个运筹帷幄的政治家。
小主,
当时的鲁国,因为鲁桓公被杀,国力大不如前,周边的小国经常来欺负鲁国。文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份,周旋于齐鲁两国之间。她经常派使者去齐国,跟齐襄公商量两国合作的事,让齐国帮助鲁国对抗其他小国。
有一回,纪国得罪了齐国,齐襄公想攻打纪国,纪国赶紧派人去鲁国求救。鲁庄公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问文姜。文姜跟他说:“纪国跟咱们鲁国是盟友,不能不管,但齐国现在比咱们强,不能跟齐国硬拼。不如你去跟齐襄公谈判,就说鲁国愿意帮齐国说服纪国认错,让齐国不要攻打纪国,这样既给了齐国面子,又保住了纪国,咱们鲁国也能落个好名声。”
鲁庄公按照文姜说的做,果然成功了——齐襄公同意不攻打纪国,纪国也向齐国认错,鲁国还成了“调解人”,名声好了不少。这件事之后,鲁庄公越来越信任文姜,很多国家大事都来跟她商量。
文姜还很重视人才培养。她知道鲁国要想强大,离不开有能力的大臣。当时鲁国大夫施伯很有才华,但因为出身不高,一直没得到重用。文姜知道后,就跟鲁庄公说:“施伯为人正直,又懂兵法和治国之道,你可以让他担任重要职务,他一定能为鲁国出力。”
鲁庄公听了文姜的建议,任命施伯为上大夫。施伯果然没让人失望,他帮助鲁庄公整顿军队、发展农业,还提出了很多好的政策,让鲁国的国力慢慢恢复了过来。
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齐襄公被自己的堂弟公孙无知杀了。文姜听到消息后,哭得死去活来,好几天没吃饭。鲁国的大臣们都以为文姜会因为齐襄公的死而消沉,可没想到,没过多久,文姜就振作起来,跟鲁庄公说:“齐襄公虽然死了,但齐国还是咱们的盟友。现在齐国内乱,咱们可以派人去齐国,帮助齐国平定内乱,这样既能巩固齐鲁两国的关系,又能让鲁国在诸侯中更有地位。”
鲁庄公按照文姜说的做,派施伯率领军队去齐国,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还支持文姜的弟弟小白继位,也就是齐桓公。齐桓公继位后,很感激鲁国的帮助,跟鲁国签订了盟约,两国的关系变得更好了。
文姜在禚地住了十几年,这十几年里,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鲁国稳定了局势,恢复了国力,还巩固了齐鲁两国的关系。鲁国的老百姓慢慢改变了对文姜的看法,不再骂她“荡妇”,而是称赞她“有远见”“有能力”。有人甚至说:“要是没有文姜,鲁国可能早就被其他国家灭了。”
文姜在禚地一直住到六十多岁,晚年的她,不再过问国家大事,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孙子(鲁庄公的儿子)和打理庄园上。她在庄园里种了很多花和果树,每天早上起来浇浇花、摘摘果子,下午就跟孙子一起读书、写字,日子过得很悠闲。
鲁庄公很孝顺,经常去禚地看望文姜,每次去都会带很多好吃的和好用的。有一回,鲁庄公跟文姜说:“娘,您在禚地住了这么久,要不要回鲁国都城住?都城比这里热闹,我也能更好地照顾您。”
文姜摇摇头,笑着说:“不了,我在这里住惯了,安静。再说,我这辈子做了很多让鲁国老百姓议论的事,回都城只会给你添麻烦。在这里住,挺好的。”
公元前673年,文姜在禚地去世,享年六十五岁。鲁庄公悲痛欲绝,按照王后的规格,把文姜葬在了鲁国都城的祖庙里。鲁庄公还亲自为文姜撰写了墓志铭,上面写着:“先母文姜,智略过人,辅我鲁国,功绩卓着。一生坎坷,毁誉参半,然其心为国,天地可鉴。”
文姜去世后,诸侯们对她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有的诸侯说她“乱伦无德,祸国殃民”,是春秋时期的“反面教材”;也有的诸侯说她“有勇有谋,为国为民”,是鲁国的“功臣”。就连史书对她的记载,也充满了矛盾——《春秋》对她的行为多有批评,用“夫人姜氏如齐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等隐晦的写法,暗示她的不伦之举;而《左传》虽然也记载了她的丑闻,却也客观地记录了她对鲁国的贡献。
其实,文姜就是一个复杂的人——她有缺点,她不顾人伦,跟亲哥哥私通,间接害死了丈夫鲁桓公,这是她永远洗不掉的污点;但她也有优点,她聪明有远见,在鲁国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帮助鲁国稳定局势、恢复国力,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参考《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