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王政君:六帝更迭皆经目,玉玺掷地西汉衰!

就拿王太后的弟弟成都侯王商来说吧。有一次,王商生病,居然伸手向汉成帝要来宫殿避暑,想享受皇帝待遇,这简直就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汉成帝心里当然不痛快,果断拒绝了他。可王商倒好,你皇帝不给,我自己想办法。他直接派人凿穿长安城,引渭水到自家庄园。这可不得了,不仅坏了长安城的风水,还严重僭越了规矩。汉成帝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决定要好好惩治一下这个舅舅。

还有曲阳侯王根,那就更过分了。他直接在自己府邸里原样复刻了未央宫白虎殿,这不是公然谋反是什么?汉成帝实在忍无可忍,决定要给这俩舅舅一点颜色瞧瞧。可是,还没等他动手,这俩国舅就得到了消息,抢先跑到太后宫中去告状。王政君一听,这还了得,自己的弟弟怎么能被皇帝欺负呢?于是,她把汉成帝叫到宫中,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汉成帝面对母亲的威严,也只能无奈地低下头,这件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从这以后,汉成帝对朝政越来越失望,也越来越厌倦。他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太窝囊,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既然不能好好当执政,那我就宠幸后宫,过过逍遥自在的日子吧。于是,他开始整天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把国家大事都扔给了王氏家族。而王政君呢,她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舅舅、老表们的帮衬下,处理好政务的。

在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俩出现以前,汉成帝还喜欢过一个男宠张放。《汉书》说张放平日里“与上卧起,宠爱殊绝”,皇帝出巡都带着他,还以家人相称。本来在汉朝,皇帝喜欢男宠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汉文帝有邓通,汉武帝有韩嫣,大家都见怪不怪了。只要不影响传宗接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王政君却不这么想。她觉得张放是汉成帝的“枕边人”,很有可能会获得后宫中的部分权力,这对她和王氏家族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于是,她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把张放流放到了外地,让他离开了汉成帝。

就这样,在王政君的扶持下,王氏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大,几乎掌控了整个西汉朝廷。而王政君,也成为了西汉末年实际上的掌权者,她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这个庞大帝国的走向。

汉成帝刘骜虽然贵为皇帝,但在母亲和王氏家族的压制下,他的一生过得并不如意。他沉迷酒色,放纵自己,最终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酒色侵骨的汉成帝刘骜在赵合德的宫中暴死,年仅四十六岁。

汉成帝没有子嗣,这可让朝廷上下乱了套。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后,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被立为皇帝,是为汉哀帝。而王政君呢,也跟着水涨船高,晋升为太皇太后。

汉哀帝刘欣即位后,他可不甘心被王氏家族继续压制。他想要摆脱王政君和王氏家族的控制,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于是,他开始大力扶持自己的祖母傅氏和母亲丁氏家族,打压王氏外戚势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政君看到这种情况,心里虽然很不痛快,但也知道不能和新皇帝硬来。于是,她选择了避让,让自己的侄子大司马王莽“乞骸骨”回家。虽然汉哀帝没有批准王莽的辞职请求,但对王氏家族却日渐疏远。

在汉哀帝的打压下,王氏家族的势力逐渐衰落。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秋天,曲阳侯王根与成都侯王况被查出了罪名,王根被迫返回自己的封地,王况被贬为庶民。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王莽也被弹劾,不得不卸职回到封地新都,闭门不出。这期间,王氏家族在朝廷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几乎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

而傅氏和丁氏家族呢,在汉哀帝的支持下,开始在朝廷中飞扬跋扈起来。傅氏被尊为“帝太太后”,丁氏被尊为“帝太后”,她们的家族成员也纷纷加官进爵,掌握了朝廷的重要权力。这两大家族和王氏家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一场激烈的外戚争斗即将爆发。

就在这个时候,汉哀帝却做出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居然爱上了一个名叫董贤的男子,而且爱得死去活来。他对董贤的宠爱,简直超乎了想象。不仅赏赐给他大量的金银财宝,还让他担任了大司马的重要职位,甚至还想把江山都送给他。这一下,可引起了朝廷上下的轩然大波。

傅氏和丁氏家族本来就对董贤得宠感到不满,现在看到汉哀帝居然要把大司马的位置让给他,更是气得七窍生烟。她们觉得董贤是个祸害,必须要除掉他。于是,她们联合起来,准备向董贤下手。

可是,汉哀帝却坚定地站在了董贤一边。他为了保护董贤,不惜和自己的祖母傅氏、母亲丁氏翻脸。这祖孙三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导致了傅氏含恨而终。而汉哀帝呢,也因为过度放纵自己,在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病逝,年仅二十五岁。

汉哀帝的去世,让西汉朝廷再次陷入了混乱之中。而王政君,这个历经风雨的太皇太后,也再次迎来了她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汉哀帝去世后,由于他没有子嗣,皇位一下子就空了出来。王政君得知哀帝死讯后,立刻展现出了她的果断和睿智。她迅速移驾未央宫,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中枢,第一时间夺得传国玉玺,把持了国政。

随后,王政君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这一次,王氏家族再次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在王政君和王莽的商议下,他们推举中山王刘衎继承皇位,即汉平帝。